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40810/4445295.html这几天上班工作又无法集中注意力了,打开电脑,发个邮件,弹窗广告-嘭,“双十一优惠劵”;写个PPT,嘭,“双十一红包”;查个资料,嘭嘭嘭,“预定直降、抢购、秒杀”,,,桌上的手机也是叮嘣、叮嘣,2分钟一个信息,,,还让不让人工作了,我默默地关了工作文件窗口,决然涌进各大购物网站,我倒要看看到底有多优惠,到底有多好玩...
是的,没有一点点防备,年的”双十一“,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
早一些不要紧,可你促销的方式简单点不行吗?火炬红包、定金膨胀、尾款立减、购物津贴,,,what?我怎么抢?我怎么用?看了半天,不行,头有点晕,,,难道花钱消费还要做奥数题吗,,,以往双十一,有网友请假一天买买买,今年我看有必要专门请假一天研究下规则,做个表格,算算算。唉,说到底,谁让我又穷又笨呢。不过,花钱的同时还能帮助你提高数学和阅读理解,嗯,双十一的功能还真不少!
这注定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双十一”。
如今的双十一,如此盛大和热闹。那么,追今溯古,古代有没有双十一?热闹吗?古人的购物消费又是什么样的?商家促销套路多吗?
诚然,古代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商品流通缓慢,不像现代城市乡镇随处可见的商铺。古代商品流通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都城和首府,尤其明清以前,人们要买东西多去“集市”,即每个月指定日子,周边街市村镇的人们自发地聚集到一个固定场所,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人们去逛集市,就是赶集。尤其逢年过节,赶集的人多热闹,基本每个人都会禁不住或多或少买点什么,集市交易也就特别火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我们现代人所谓的“购物节”。
事实上,古代的“购物节”还真不少,主要集中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这几个节日。一年中,往往到了这些节日,人们除了吃好的以外,就是带着老婆孩子逛集市买买买,至于买多买少,那就看各人兜里银子多少了。
春节自不必说,古往今来我们都有置办年货的传统。古人过年,也是为了庆祝一年的丰收成果,所以年货中各式各样的美食是少不了的。这种每年农历腊月,专为购买年货而开的集市,叫“腊月集”,几乎全国各地都有。
古时腊月集
年后半月,就是元宵节,元宵节“灯市”主要卖的是各式各样的花灯。但也有人开画展、卖瓷器、乐器等。
“灯市”白天集市,晚上观灯,入夜之际,华灯张放,五彩缤纷,加上鼓吹、杂耍、弦索等助兴,甚是热闹。临朐人冯琦的《观灯篇》里描绘道:“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可见盛况之一斑。
明代《上元灯彩图》(局部)
接下来就是清明节的“*金周”,为什么说是“*金周”呢?因为清明前七日是寒食节,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了唐玄宗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清明假期也和寒食节连在了一起,成为那时一年中春天里的“小长假”。
清明除了祭祖扫墓,还有踏青游玩、放风筝,以及寒食节保留下来的品尝美食的传统。古代女子平时不怎么出门,到了清明节这天,祭祖、踏青正是女子们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加上集市上大小各异的风筝,花花绿绿、千娇百媚,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所谓人间最美四月天。
四月天美过后,过仨月,就到了浪漫的七夕。古时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女儿节。这一天,姑娘们穿上新衣,将自己亲手做的针织物品、瓜果美食摆出去卖,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自己能成为心灵手巧的贤惠女子。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卷
据《醉翁谈录》描述:“七夕前三日,潘楼前买卖乞巧物品,人头攒动,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可见自古以来,女人就是购物的主流。
要说集市的规模之最,那一定要数都城和各主要州府了。
江南水乡,自古繁华,最会经商的也是江南人。所以江南地区的集市也更多,更大。古时杭州西湖的“香市”就是一个综合的大型集市。
西湖香市起源于唐宋年间,到元明时期已十分繁荣,是宗教信徒进香拜佛和经商者形成的集市。据《西湖梦寻》描述:“西湖香市每年起于花朝(二月十二日),尽于端午(五月初五)。期间,丝绸衣鞋、胭脂簪珥、牙尺刀剪、糕点果品、孩儿嬉具之类,琳琅满目,云集成市,数百十万男女老少,日簇拥于前后左右。大江以东,无此二地矣。”
唐代鼎盛时期,长安城超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当时的长安城有两大商品交易市场-东市和西市。所谓“买东西”的泛指也正是由东西市而起。
据《长安志东市》记载:东市,多上等奢侈品,以满足皇室和达官显贵的需要。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而西市不仅是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更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有超过两百个行业和四万家商铺,被誉为“金市”。西市不仅提供大众的生活用品,也包含了大量西域、日韩等稀有物品,故这里商贾云集,物品琳琅满目,极为繁荣。可以说是国际性的超级市场。
跟集市类似的庙市,也称庙会,有点像今天的商品交易会,通常在农闲时举行。庙市通常一年一度,为期约三五天,但也有一年数次举行的庙会。尤其在宋代,庙市更为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当大相国寺开放庙市时,从大三门至内殿两廊,各种商品陈列得琳琅满目。
《清明上河图》中集市场景
而明代北京的城隍庙会,出售的商品不仅有图书典籍、书画、商周彝鼎、秦汉匜镜,以及云南、广东、江浙等地的珠宝、玉石、绫绵等,还有来自外国的猩猩毯、多罗绒、西洋布等等,可视为国际性贸易的雏形。
古代赶集,人们最爱买什么呢?和现代人一样,古代人的消费大件仍是围绕衣食住行来购买的。
穿戴服饰当然必不可少了,尤其是爱美的女子,化妆梳洗用品是经常购买的。
古代的购物节也是孩子的狂欢节,集市上儿童零食和玩具自然少不了。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局部)
南宋公务员周密曾在著作《武林旧事》中列举了杭州市集里各式玩具排排放的盛景:“儿戏之物,名件甚多,不可悉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由此可见,古代熊孩子的消费也不少啊。
除了国货,古代也有海淘代购进口商品。从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到郑和下西洋,从人们追求物质提升的角度讲,其实都是溜到不行的海淘达人。
当年张骞历经生死艰险,二度出使西域,那真是社会我骞哥,话少路子野。可谓中国海淘第一人张骞。
第二次通使西域,总算没那么多危险了,除了主要任务外,可以好好的沿路看看风景,了解风土民情,淘淘珍奇宝贝。当时大宛国的葡萄、波斯的石榴、印度的*瓜等十几种植物和美味果品,可都是那时候引进中国的。不仅互通了文化,也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到了明代,航海巨头郑和七下西洋那会,一度是“海购”风潮的鼎盛时期。郑和为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郑和的超大船队每次出海带着瓷器,茶叶,丝绸等高档品,回来的时候,也带回了当时中国缺少的香料、染料、珍稀木料、宝石,珍奇动物等。又一次做到了“买全球,卖全球”。不过在下西洋的一路上,郑和也算是一个超有商业头脑的心机boy了。当时苏门答腊的胡椒每袋斤只要1~2银子,运回中国后,卖10~20两银子。郑大人,您这代购费可有点太高啊。
中国商业文化历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商人的经营谋略也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磨练得更加精明和成熟。尤其是遇到购物节时,商人们更是尽情发挥各自的经商秘诀,赚个盆满钵满。
宋朝时期,由于商品交易的繁荣,商家的促销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关扑”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促销方法。关扑的玩法类似我们现在的幸运大转盘,参与的顾客需要把飞镖投向旋转着的八卦盘,如果飞镖扎中事先约好的图案,就算顾客赢。若顾客赢了,就可以拿走店主押的东西。若顾客输了,钱物自然属于店家。无论是糕点蜜饯、蔬菜生鲜,还是字画绢扇、家具摆设,都可以采用“关扑”的方式进行售卖。
在饮食行业,聪明的掌柜会让顾客先尝一点再决定是否购买,据南宋《梦梁录》记载:“有卖药或果实萝卜之类,不问买与不买,散与坐客,而后得钱,谓之‘撒暂’。”在今天就是试吃。
利用名人代言,在现在已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广告促销形式。然而,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曾有过。
伯乐相马
话说春秋时期,秦国有一个卖骏马的商人,开业整整三天,没有卖出一匹马。为了打开销路,苦思冥想多日,终于想到一个办法--聘请相马大师伯乐为自己站台,充当形象代言人。于是,他找到伯乐,谓之曰:“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意思是:你帮我站台,我给你出场费。伯乐自然愉快地答应了。没想到,伯乐看完后,商人的马立刻就有人买了,而且价格都抬高了十倍。这则广告,堪称经典。可见,战国时期的商人们已经懂得研究顾客的购买心理了。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的“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广告是世界上最早的“宣传单”,比英国最早的印刷广告提前了三百年。
上面印有“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标题,中间是“白兔捣药”的图案,相当于商标,左右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偷工,民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意思是:选用上等钢条,精工打造细针,不偷工减料,请放心使用,若要贩卖批发,另外有折扣。这则广告内容详实简洁、图文并茂。很轻松地就把产品质量、服务对象、促销方式等内容交待得清清楚楚。
喜欢买买买的女人们在今天已习以为常,那么古代有没有败家娘们?
话说西汉时,汉成帝给原配许皇后下了一纸诏书,曰:“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皆如竟宁以前故事。”大概的意思是,皇后啊,你咋成了败家娘们了?衣食住行过于奢侈,给娘家人的赏赐也太多,这么下去,老子再大的家业,也不够你败的,以后必须按照我父亲那时制定的标准去做,不得有违。如果许皇后人在现在的双十一,会不会说:”我是控计不住我记己啊”。
现在物质丰盛,人们的购买力也普遍提高了,购物节也是促进商业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不过买买买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适当时候还是要踩刹车的(虽然我知道这很难),勤俭持家、理性消费永远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当然有钱任性,可以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