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前瞻基因产业全球周报第28期健康生活方式 [复制链接]

1#

打破宿命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抵消阿尔茨海默症的遗传风险

虽然科学已经证实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与基因遗传有关,但多项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降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即使在遗传风险较高的人群中也是如此。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时调查了超过19.6万名60岁的无痴呆症患者。他们根据与痴呆症相关的常见遗传变异的数量,以及基于吸烟、体力活动、饮食和饮酒的“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制定了阿尔茨海默症风险评分标准。

在接下来平均8年的随访中,遗传风险最高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比最低的人高91%。而那些生活方式得分最差的人的风险比生活习惯最好的人高出34%。同时具有最差生活方式评分和最高遗传风险的人的患病概率几乎是遗传和生活两个方面中得分最高的人的三倍。

7月14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上,伊利诺斯州拉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另一项研究。根据他们的实验,生活习惯的变化与老年痴呆症发病率下降有关。

其中生活习惯的变化包括每周大约锻炼2.5小时、吃以植物为基础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限制饮酒、戒烟、从事填字游戏等智力活动五项。并且,只有个体尽可能多的同时改变其中几项生活习惯时,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才会降低。

有近名老年人参与了研究,参与研究的平均周期是六年。在这期间,他们需要努力坚持以上五个生活习惯,并且定期向医生报道完成情况,同时医生监测他们是否有老年痴呆症迹象。

最后的统计数据表明,在那些没有或只坚持其中一种健康习惯的人当中,大约每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在那些改变了四五种生活方式的人中,这一比例仅为三百分之一,这意味着后者患上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约60%。

不过,因为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所以研究人员无法确定其他某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否比这些方式更有益,或者它们是如何带来益处的。

而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与不吸烟者和戒烟者相比,吸烟者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是前两者的两倍。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克隆出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克隆了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OsPEX5,并对其调控水稻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上。

小穗是禾本科植物花序的独特结构单位,其是否正常发育决定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水稻小穗发育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内首个菊花脑基因组测序--纳米孔测序再发高分论文

菊属植物种类繁多,又含多种栽培种,兼具观赏和药用价值,且染色体组结构从2n=18到8n=72之间,十分复杂,多年来难以攻破。

中药所所长陈士林研究员、副研究员宋驰博士等利用ONT平台解析了可能代表栽培菊属祖先基因组的二倍体菊花脑基因组,分析表明其演化受重复序列爆发和近期WGD事件的驱动,该基因组复制事件在约38.8个百万年前将菊属和向日葵分化开来;菊花脑观赏及药用性状的变异与包含旁系同源基因组复制事件的基因组家族扩张有关。

我国科研人员发布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编辑效率最高可达80%

北京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英国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的核糖核酸(RNA)单碱基编辑技术。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在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转录本中实现了高效、精准的编辑。该技术的建立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

课题组专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魏文胜介绍,虽然这项技术影响深远,但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其在临床治疗应用中遭遇瓶颈,例如由蛋白过表达引起的DNA/RNA水平的脱靶效应,由外源蛋白表达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及损伤等。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当前的基因编辑体系依赖于外源编辑酶或效应蛋白的表达。为此,亟须建立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特别是摆脱传统技术依赖于外源蛋白表达的桎梏。

韩春雨沉寂3年“再发论文”,单位为河北科大基因编辑中心

时隔3年,曾处于舆论旋涡的韩春雨公开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近日,韩春雨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基因编辑的新文章:BackgroundfreetrackingofsingleRNAinlivingcellsusingcatalyticallyinactiveCasE。

文章摘要和内容显示,RNA具有重要且多样的功能,将活细胞中分离的RNA可视化,将为人们提供关于其作用的基本信息。迄今为止,科学家发明了两种活体RNA成像系统。本项研究发现,CasE可被设计成RNA跟踪工具。这种工具被称为“VN-dCasE-VC”,效果和可用性更强。

研究发现衣原体感染可能诱发输卵管细胞突变,增加卵巢癌风险

德国联邦教研部近日发布公报说,他们资助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常见的衣原体感染不容忽视,因为这种感染可能会诱发输卵管细胞突变,进而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

衣原体是微生物的一类,能在细胞内繁殖,会引发多种疾病,其中性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能引发包括不孕在内的严重后果。在感染状况下,衣原体可从阴道经由子宫上升至输卵管,并在那里“安家”。而卵巢癌常发源于输卵管中,肿瘤细胞会从输卵管扩散到腹部和卵巢。

Nature子刊研究证实没有长寿基因更健康!

近代生命科学告诉了我们有长寿基因的存在,比如SIR-2(sirtuin)、HSF-1(热激转录因子)、LIN-4(定时发育microRNA),或转录延伸因子TCER-1等,但是关于它们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论。

在最新的一项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秀丽隐杆线虫研究发现当能延迟线虫寿命的TCER-1基因被删除时,线虫更能抵抗细菌感染,而且在暴露于热和辐射时,能够更好地存活。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7月17日的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要长寿,还是要健康。

双头小海龟仅活3天专家:基因出错存活率低

马来西亚近日诞生了一只双头小海龟,它的出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这只海龟是7月15日在马来西亚婆罗洲附近的马布尔岛被发现的。它和另外90多只最近孵化出来的绿海龟一起生活在一个巢穴里。不幸的是,该双头小海龟星期四凌晨2时30分在仙本那外海的马布岛上的马布海龟孵化中心死亡。

关于该乌龟的死亡原因现暂未查明,不过,有保育专家认为这种乌龟由于基因出错,因此存活率低。

新研究借助人工智能探寻食管癌致癌基因

英国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他们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更好地分析食管癌的致癌基因,基于这些新发现未来有望提高这类癌症的诊治效率。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这一类癌症初期往往不会呈现任何症状,且致癌基因非常多,导致相应的治疗更加棘手。来自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它能更准确地辨识食管癌致癌基因并对其进行分类。

利用基因疗法抑制CaMKII,有望治疗CPVT遗传性心律失常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医院的研究人员报道了在遗传性心律失常小鼠模型中利用基因疗法抑制了这种疾病。这些发现为开发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单剂量基因疗法提供了可能,而且也可能为治疗更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比如心房颤动)的单剂量基因疗法提供了可能。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irculatio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eTherapyforCatecholaminergicPolymorp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byInhibitionofCa2+/Calmodulin-DependentKinaseII”。

研究揭示调节大脑炎症的基因开关

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缠结是AD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如果只是有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缠结,你可能很长时间,甚至一生都不会患上AD。”哈佛大学医学院的RudophE.Tanzi教授说。

他认为,是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缠结导致的神经炎症,才是杀伤神经元的主要原因,而这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日前在Neuron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中,Tanzi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发现了促进大脑炎症发生的“基因开关”。这一研究可能帮助开发降低大脑炎症的创新疗法。

纳米孔“ARMA”分析工作流——实时检测抗生素抗性基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将会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发展”。纳米孔读长已作为一项独立工具或作为混合测序方法的一部分,成功应用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分析,以帮助处理复杂的重复区域。除此之外,还开发了能够实时进行微生物鉴定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分析的“ARMA”分析工作流,能够突出显示表明给定抗生素耐药性的比对,且不需要全面深入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知识,容许任何研究人员在其样本中对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分析。

大多数男性想不到去查这种乳腺癌基因突变,都是命名惹的祸?

你或许会听说过BRCA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与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综合征(HBOC)直接相关。但很多人都不知道,BRCA基因突变不仅涉及到乳腺癌和卵巢癌,男性出现BRCA基因突变的概率一样大,传给子女的概率也一样大。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遗传学和恶性肿瘤实验室主任科林·普理查德(ColinC.Pritchard)近日在《自然》杂志上发文呼吁,将HBOC命名为更不易产生误导的金氏综合征,以提高男性对BRCA基因突变检测的重视。

美国参议员呼吁制定国际准则,就生殖系基因编辑伦理达成共识

年11月底以来,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边界问题在全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