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腥牛羊,南鲜鱼蟹漫谈魏晋时期饮 [复制链接]

1#
怎么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pf.39.net/bdflx/131204/4302821.html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动荡时期,各方势力割据,*权林立。少数民族*权不断迁徙,人口流动量大带来了深度的不同民族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具体表现

不同民族*权的迁徙和人口流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各方面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各个民族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特色,融入本民族原有的当中,形成更加丰富的饮食文化。

1、食品种类的交流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南北方食品种类有明显差异,且种类比较固定。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权的频繁迁徙和人口流动,南北方之间的饮食习惯开始交流融合,南北方食品种类都开始更加丰富。

在粮食作物方面,南方向北方传播水稻,北方为南方带来粟米。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一直呈现着“南方水稻,北方粟米”的稳定格局。北方人民向南迁徙,为南方带去了小麦、粟米等作物。

水稻

梁代陶弘景曾经说过:“粟,江南西间所种皆是”。可见北方的粮食作物在南方得到普及。

南北方粮食作物大融合,百姓日常食用的作物品种增多。西晋时期,粟的品种还只有12种。到了北魏时期都已经发展到了86种。

根据《齐民要术》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百姓日常所使用的粮食作物主要有:谷物,大麦,小麦,绿豆、襟、黍、粱、大豆、小豆、水稻、旱稻等,改变了之前单一的饮食习惯。

蔬菜水果方面,魏晋南北朝的水果蔬菜都得到了广泛的种植,《齐民要术》当中,光是明确记载了种植方法的蔬菜就高达30多种。

《齐民要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经常食用的蔬菜有茄子、葵菜、菜瓜、胡瓜、韭菜、堇、芥菜、蔓菁、芹菜、芦菔、瓠、蘑菇、芋头、冬瓜、芸苔、胡荽、桂荏、荏、兰香、苋菜、菰菜、莼菜、薤白、竹笋、藕、蓼、邪蒿等。

大城市里还专门配备了蔬菜交易市场,菜农职业初见雏形,足见蔬菜产业成熟。相比蔬菜,水果就没有发展成产业,更像是贯穿在魏晋南北朝人民生活里的点缀。

不管是寺庙,园林还是住宅,只要有空地都可以是种植水果的场所。水果品种甚至超过蔬菜,高达40多种。

魏晋南北朝人民种植水果,与现在的人养花养草有异曲同工之妙,东晋孝武帝在修建新的宫院时,特意命人在宫墙内种植石榴。

石榴

变化最大的还是肉类。南方河流众多,肉类最主要是鱼蟹等水产类,而北方地势开阔,适合发展畜牧业,多以牛羊肉为主,这也就是北“腥牛羊”,南“鲜鱼蟹”的由来。

游牧民族迁徙到南方地区之后,仍然保留了吃牛羊肉的习惯,同样也影响到了南方地区人民,羊肉一度成为南方地区的代表食品之一。一直到现在,很多南方地区都还保留了喜爱吃羊肉的饮食习惯。

南方的水产也逐渐被迁徙过去的游牧民族所接受,成为日常食用的肉类之一。

主要食用的水产品有鲤鱼、鱿鱼、乌贼鱼、妒鱼、鱼即鱼、鳝鱼、鳃鱼和虾、蟹、蝠等。

2、食品制作技术的交流与融合

汉朝时期,南北方各个民族的食品制作技术相对比较单一。以汉族为例,传统烹饪方式多为蒸、煮。《*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在汉族的饮食结构,谷物占最大比例,其次是水果,再是肉类,最后才是蔬菜。这样的饮食结构注定了的汉族传统烹饪方式多为蒸和煮。

随着少数民族大量迁徙至南方地区,汉族人民的烹饪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简单的蒸、煮发展到蒸、煮、炮、煎、炙、缹、烩、炸、烧、炖等将近三十多种烹饪技,尤其对肉类的烹饪技法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学习使用其他民族带来的烹饪方法的同时,汉族人民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汉族文化色彩。

《*帝内经》

以“炙”这一做法为例,北方民族人主要炙烤牛羊肉,而汉族的炙烤原材料却是以家畜、家禽、水产类为主,牛羊肉只占1/3,而且更重视刀工。

火候,手法以及配料与原食材之间的配合,这些都是汉族饮食文化中特有的。

不同民族之间烹饪方式相互融合,形成了不少新的烹饪技法。

《齐民要术》当中就记载了一种在魏晋北朝时期颇为流行的“炮羊肉”做法,将只有一岁龄的羊肉切成薄片,加入豆豉、盐、葱白、姜、椒、胡椒等调味品,装进一个干净的羊肚内缝好,放入火坑之中,开始炮制。

羊肉

炮制羊肉的做法是游牧民族带到中原的,而加入豆豉,盐,葱姜等调味品又是汉族烹饪的一大特点。

食品制作技术交流与融合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大量关于饮食文化的书籍。

例如《崔氏食经》、《食经》、《服食杂方》、《杂粮酿法》、《杂仙饵方》、《食馔次第法》、《四时御食经》等等。

这些书籍很好的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两方相互交融的饮食文化,总结了南北两方不同的烹饪经验,记载了南北两方食品的生产,加工,烹饪与使用。

羊肉

魏晋时期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南北方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影响是相互的,这种影响非常直观地体现在南北方人民身上。

1、交流融合中南方对北方的影响

北方不同少数民族受到南方饮食文化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相同点是,原有的游牧习俗在逐渐被这些少数民族摈弃。

体现在饮食方面的变化就是,稻谷逐渐成为迁徙至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主食,他们甚至为此开发出新的烹饪方法。

魏晋时期

《齐民要术》中明确记载,向内迁徙的北方民族会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米和面,作为调和。

游牧民族食用牛羊肉的比例逐渐降低,五谷杂粮开始成为他们的主食,原来“食肉饮酪”的传统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

江南地区的水产一类也走上了游牧民族人民的餐桌,俘获不少游牧民族人民的心。

北魏时期,洛阳城特意设立永桥鱼市,以此来满足当时百姓的需求。游牧民族结束了游牧生活,逐渐走上固定的农耕生活,开始学习种植水稻、小麦、粟米等粮食。

小麦

2、交流融合中北方对南方的影响

随着北方羌、氐、匈奴等民族的南迁,不同民族的交错杂居让游牧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在南方地区广泛传播。同时,也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很多以前没有出现的新型水果和蔬菜品种,胡桃、胡蒜、胡荽等,大大的丰富了南方地区人民的饮食。

北方游牧民族“食肉饮酪”的饮食习惯,逐渐被南方地区的汉族人民所接受。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由于南方地区畜牧业不发达,南方地区的饮食中很少出现乳制品,大多为植物类制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向南方地区迁徙,带去了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使得南方地区畜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牛羊肉以及乳制品也慢慢在南方地区当中普及,成为南方地区人民餐桌上的一员。

畜牧业

根据《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记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北方游牧民族除了有“食肉饮酪”的饮食习惯,还喜爱喝酒,有很多先进的酿酒方法。

北民南迁,这些不曾出现在南方地区的酿酒方法,丰富了南方地区酒的品种。葡萄酒、马奶酒等新品种的酒,成为当时南方人民喜爱的饮品。

在就餐礼仪方面,西晋以前,汉族人民一般分餐而食,及一人一个食案。吃饭时,大家都是跪在席上,分别用餐。

过惯了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在就餐礼仪方面没有那么多讲究。随着各个少数民族向内迁徙,汉族人原本的就餐礼仪受到冲击,很多人也学着少数民族那样,坐胡坐、睡胡床、吃胡食。

马奶酒

魏晋南北朝作为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大于统一的时期,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杂居、混居的情况下,饮食交流势必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仅仅是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还为后世社会的发展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方饮食文化相互影响,让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空前丰富,这对其后续朝代的饮食文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古话有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里极为重要的代表。如今,中国有丰富的饮食文化,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而是离不开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

参考资料

《齐民要术》

《魏晋南北朝胡汉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