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是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就能直接食用的便捷菜品。
预制菜的兴起进一步加快了餐饮的工业化进程,在原料生产规模化进展缓慢、终端租金和人工成本刚性上升的大背景下,预制菜的可操作性强、模式成熟,在降本增效方面功能凸显。#预制菜#
我国预制菜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近几年冷链技术快速发展,预制菜行业配送障碍逐渐消除,自年之后,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年我国零售端预制菜行业(包括加工肉类与海鲜制品、加工蔬菜及水果制品、预制餐)CAGR为7.3%,年行业规模同比增长9.64%至亿元。
预制菜发展历程
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各种类型的预制菜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70年代末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预制菜在日本迎来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
90年代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我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年后深加工的预制菜企业开始涌现,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仍较为缓慢。
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至年,因疫情导致宅家消费爆发,直接催化了预制菜消费加速。
预制菜行业特征
季节性:预制菜产品主要原材料为肉禽及水产,由于食材供应存在季节性差异,部分产品供应受到季节限制。另一方面,在元旦、春节、元宵等中国家庭团圆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者在选购产品时也会受习惯影响,偏向于选择含有时令蔬菜的预制菜以简化做饭过程,丰富餐桌菜品。因此,行业呈现出一定季节性特征。
区域性:我国预制菜行业存在较大的区域性特征。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土壤、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物产各异,长期以来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餐具有众多菜系。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居民饮食结构也会相应产生差异,因而预制菜消费也具有一定的地区特征。
周期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对饮食要求的提升,预制菜产品销售量逐步提升。社会经济环境对整体消费有一定影响,客观上也会影响到预制菜的消费,但行业整体处于上升区间,周期性不明显。
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概述——餐饮供应链的重要创新
随着预制菜的兴起,以及我国餐饮行业标准化和连锁化趋势,餐饮供应链迎来重大创新与变革,各个环节都迎来成长机会。
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概述——中央厨房:预制菜行业核心
在B端和C端的双层需求推动下,餐饮工业化革命应运而生,餐饮产业链不断升级。
通过类似中央厨房等工厂的大量预制菜的工业化生产制造,简化了厨房烹饪环节,从而降低烹饪成本,提高烹饪效率。
中央厨房是将菜品用冷藏车配送,全部直营店实行统一采购和配送。中央厨房采用巨大的操作间,采购、选菜、切菜、调料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将半成品和调好的调料一起,用统一的运输方式,赶在指定时间内运到分店。
央厨房处于预制菜供应链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中央厨房符合餐饮业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为预制菜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央厨房涉及基地打造、食材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等多个产业环节,起着衔接上游产业(农林牧渔、调味品等)和下游产业(商超、社区、学校、餐饮)的作用。中央厨房已经成为餐饮产业完善连锁经营体系,实现物流系统化与规模经营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餐饮连锁企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
众多企业布局中央厨房
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纷纷着手布局中央厨房,其中业务较出色的企业有“蜀海供应链”和“千味央厨”,另外还涉及以下几类企业:(1)连锁餐饮企业:如西贝、外婆家、海底捞、外婆家、真功夫、永和大王等;(2)大型团餐企业:如千喜鹤、快客利、北京健力源等;(3)大型商超:如永辉超市、中百集团等;(4)便利店:如Today、罗森等。
成本方面:中央厨房提供从食材集中采购到统一物流配送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能够较大程度的控制餐饮企业原材料采购、人工、租金等成本,达到真正缓解“三座大山”的效用。
增收方面:利润取决于客流量和单价两大方面。预制菜肴能够从线上线下吸引更多的客流量,在保证相同的菜品品质下,消费者复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增加菜品丰富程度,为B端企业赋能。
中国预制菜行业产业链分析——上游原材料成本影响大
产业链上游
上游以基础农产品为主,农业企业具备先天优势:上游为农牧渔业及初加工业,整体分布分散,有实力的中游厂商会介入上游环节。此外,农业企业依托原材料优势和渠道积累,也常布局预制菜业务,如圣农、正大、新希望等。
直接原材料成本影响大:主材、辅材及调味品等直接原材料投入占预制菜产品总成本比重较大,因而其价格波动对预制菜成本影响较大,最终影响到预制菜行业的盈利水平。
产业链中游
中游生产环节玩家多样,盈利能力也有所分化。
主要涉及专业预制菜厂商(含速冻食品商)、餐饮企业自建央厨、上游农业企业、部分零售型企业等。
产业链下游
下游是消费市场及餐饮市场,B端餐企工业化升级需求+C端新鲜健康的饮食习惯+新零售模式三重共振,预制菜市场正处快速增长阶段。预制菜下游可分为B端市场与C端市场,占比约为8:2。
其中,餐饮企业是下游市场的主赛道;商超、便利店是预制菜重要渠道,具备有一定的“最后一公里”优势;新零售(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新型火锅超市)和直播平台正成为预制菜新的销售渠道。
中国预制菜市场格局:预制菜企业主要涉及四类玩家
预制菜产业中游企业整体可分为四大流派,背后的企业基因不同。
专业生产商:具备产品型思维,擅长打造爆款产品、渠道建设,在规模生产方面具备优势,但其中也可以分B端和C端,互相之间又存在一定区隔。C端型企业具备维护品牌力,且不善于点对点服务开发,做B端意愿不强;而B端企业做C端不善于打造品牌。
餐饮企业:天然为服务型思维,在菜品研发、品牌溢价、门店会员群体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包装食品运营前期需要前置投入,考验企业渠道建设和服务能力,难点在于中间的思维转化和团队组建。
零售型企业:产品丰富度较高,且轻资产运营为主,善于消费者洞察和利用数据驱动,背后是零售型思维,但劣势在于品质难以管控,且产品难以走出自身平台。
上游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由于掌握上游,且依托农畜产品积累有丰富渠道,在预制菜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但问题还是如何平衡好B端和C端、新旧产品间关系。
中国预制菜行业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
虽然我国预制菜行业已经初具规模,但相较发达市场而言整体还较为落后,仍然存在销售区域小、地域特征明显、参与者众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以上企业较少等问题。
地域特征明显
预制菜产品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及产品新鲜度要求限制了加工企业产品配送半径。这就意味着其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客户群体地理位置会相对局限,产品口味、样式亦会受所在地理位置饮食习惯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客户数量及范围的扩展。
行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高
预制菜行业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全国化经营企业。但由于我国预制菜肴的加工起步较晚,近70%以上的预制菜加工企业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不少是个体工商户和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因此,目前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仍旧处在蓝海竞争,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龙头企业。
渠道竞争逐步转化为品牌竞争
预制菜企业主要客户是区域内各加盟商,包括生鲜食品店、农贸市场摊贩、超市等,少部分产品直接销售给餐厅和终端消费者。由于加盟商的零售性质,其覆盖范围较小,对产品推广力度有限。目前,行业内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投放广告、举办推广活动、聘请代言人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市场化程度高
由于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内企业众多,行业业态多元丰富,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
一级市场火热
近年来,预制菜受到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