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们总是希望贯彻科学现代的育儿理念,而老人们则常常相信“当年我不也是这么把你带大的吗”。
关于这种分歧,常爸的一贯立场是: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还是“以和为贵”,抓大放小,“Choosethebattlestofight”。
但是如果涉及到原则问题,则应该据理力争(或者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
原则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有一些现代育儿知识或理念,已经经过儿科医学界、儿童心理学界等权威专业人士普遍认可,且经无数案例证实了的;然而他们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老祖宗土办法”相左。关键是,如果真的遵照这些“土办法”,反而有可能会害了孩子。所以含糊不得,必须让所有主要抚养人都有一个清楚的认知才好!
下面,常爸就列举了几条传统育儿理念常见的谬误,辅以权威论据或真实案例,大家可以转发给身边的老人们,以便家庭成员统一认识,共谋和谐育儿大业~
孩子较弱怕冷,必须比大人多穿衣服!
谬误1
案例
武汉市新洲区的刘先生小儿刚满月,随着气温降低,家里人担心孩子着凉了,一件又一件给孩子添衣物,连睡觉时都穿着厚厚的毛衣。可是孩子还是出现了咳嗽、流清鼻涕的症状。当晚夫妻俩决定让孩子睡在他们中间。安抚之后,孩子渐渐进入梦乡。虽然孩子身上的汗没断过,但却睡得很沉。
第二天早上,孩子开始高烧不退。爷爷奶奶想着孩子发烧了,又给孩子裹了厚厚几层衣服。晚上7点,孩子仍旧高烧不退,医院赶。据接诊医生介绍,孩子来的时候穿了好多件衣服,外面还包了一个包被。
此时,孩子已经眼神呆滞,且伴有面色苍白、呼吸微弱、高热并不时伴有抽搐的情况。最终,孩子因捂热时间过长,多脏器功能衰竭、多器官弥漫性出血,隔天抢救无效离世!
“宝宝没有六月天”,是很多老人常念叨的话,不把孩子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像个粽子,就总觉得会着凉生病!
而实际上,对于孩子,特别是1岁以下的婴儿来说,捂热会导致一种专属于婴幼儿的临床疾病——“捂热综合症”。上面这个孩子遭遇的不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捂热综合症”又叫“蒙被综合症”。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如果过度包裹捂热,会导致孩子身体无法散热,从而产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更严重的还会引起机体缺氧甚至循环衰竭,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很快休克乃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由于脑部缺氧也可能遗留有智力低下等脑损伤后遗症。
我们常常喜欢按照自己的穿衣标准来给小孩穿衣服,但实际上,小孩的新陈代谢旺盛,特别与老人的代谢速度有显著的差异,所以不能按照老人对冷暖的判断标准来给孩子着装。
除了捂热综合症之外,穿衣过多,出汗过多,还会引发痱子、皮囊炎等皮肤问题;而总是穿得很厚,很少接受冷空气的刺激,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比较弱,反而更容易生病。捂出汗以后,再吹风,也更容易感冒。
那么正确的穿衣方式是什么呢?
平时可以和成年人穿的衣服差不多。判断孩子冷热可以摸孩子的后脖子(不要靠摸手脚来判断,因为小儿心脏力量较弱,末稍血循环较差,所以手脚容易发凉,但中心温度并不一定低。)
在寒冷的冬天,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
在寒冷的冬季,孩子通常可以比大人多穿一层薄衣服;同样厚度下,鼓励穿多层较薄的衣服,而不是一层很厚的衣服,如棉袄棉裤。
发烧了,要捂汗退烧
谬误2
我们大人发烧经常会觉得浑身发冷,赶紧捂着被子睡一觉发发汗才好。所以推己及人,孩子一发烧总有“捂汗退热”的冲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专门发文详细解释过(复习请戳:发烧明明冷到发抖,还说孩子不能捂汗退烧,为什么?)
划重点就是:
1)发热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会觉得冷,第二个阶段会觉得热,第三个阶段会出汗退热。
2)传统观念说发烧要捂,主要是基于第一阶段冷得打寒战的经验;而事实上,因为孩子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我们发现他们发烧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第二阶段:高热持续期,在这个时期是万万不能捂的,因为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弱,一捂容易捂出毛病来。
3)捂出汗就退烧是个因果颠倒的结论:实际上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战胜病菌,在退烧的过程中出的汗,而不是出了汗才退的烧。
那么孩子发烧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此我们参照美国儿科学会(AAP)的说法提出以下建议:
(1)一旦体温已经升起来,应保持环境舒适凉爽,给孩子适当减少衣物散热;
(2)鼓励孩子多喝水;
(3)发烧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除非孩子有高热惊厥史或癫痫病史等。有时候,为了让孩子感觉更舒适,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上的孩子服用)或布洛芬(6个月以上的孩子服用);
(4)可以给孩子洗温水澡,或用温毛巾轻轻擦拭,但不要使用冷水,冷水会引起寒战,反而增加体温;
(5)不要用酒精擦身体;
(6)体温上升期不要用冰袋降温;
(7)如果2岁以下的孩子发烧超过24小时,2岁以上孩子发烧超过72小时,情况不见好转,应该去看医生。
6个月以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要断奶
谬误3
不少老人都持这样的观点:6个月以后母乳就没有营养了,该断奶了!
还有人会觉得跟冲泡的奶粉相比,母乳看上去更稀,由此认为母乳不如奶粉有营养。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首先,“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这个“6个月”的分界点属于无稽之谈。
关于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分析。
在婴儿出生后最初的7天里,母乳(可以叫做初乳)的营养成分的确在快速变化,脂肪和乳糖含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降低。7天之后,这种变化会慢下来;到21天左右的时候,母乳的营养成分就会逐渐稳定,此时的母乳可以称之为“成熟的母乳”了。这一系列变化是与婴儿身体发育的阶段相匹配的。
所以,母乳的营养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是初乳与“成熟母乳”之间的差别,“6个月后就没营养”的说法完全是空穴来风。
其次,所有奶粉配方的研发和升级,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越接近母乳越好!
可是即便如此,母乳中的一些营养成分仍然是奶粉所比不了的。
比如,母乳中的两种蛋白质——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其含量比例约为6:4。这一比例非常有利于婴儿肠胃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但奶粉中酪蛋白的比例会更高,婴儿消化吸收起来会更困难。
再比如,母乳中还有一些奶粉中所没有的物质,例如乳铁传递蛋白,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等“铁依赖性细菌”的生长;母乳中还含有IgG和IgM等抗体,可以帮助宝宝提高免疫力,防止细菌和病*感染。
所以,关于母乳喂养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WHO)早有明确建议:
婴儿6个月前,应该实行纯母乳喂养,即除了母乳外不添加任何其他食物(包括水);婴儿满6个月后,应该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甚至更多。在此期间,母乳将继续提供比其他辅食质量更高的营养成分,并且保护孩子减少儿童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风险。世卫组织还建议,6-12个月期间,母乳应该至少为孩子提供50%的热量,12-24个月之间,母乳应至少提供孩子所需的1/3的热量。
孩子不吃盐没力气
谬误4
从一添加辅食开始,就有不少老人坚持在孩子的辅食中“添油加醋”,理由就是“孩子不吃盐没力气”!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虽然这两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很重要,但实际上人体的所需量非常少,且钠和氯化物已经在许多食物中自然存在。对于小孩子来说,通常没有必要将特意将氯化钠(即盐)添加到食物中。
中国营养学会年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对0-1岁婴儿,以及14岁以上成年人的钠摄入量参考标准均进行了下调,原因就是中国居民膳食中钠的摄入严重超标,其中酱油、盐、味精等调味品的过度食用是重要原因。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钠,单位:mg/天)
如上表所示,6-12个月的宝宝每天的钠摄入量仅需mg,他们每天吃的奶及其他辅食中所含有的钠,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生理需要。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版)建议:给6-12月龄宝宝制作的辅食应尽可能少糖、不放盐、不加调味品,可添加少量食用油。
1-3岁的孩子每天需要mg钠,大约相当于1.8g食盐。此时,孩子的食物中可以加入少量盐。不过其实,在肉类、绿叶蔬菜、水果、奶类等食物中,通常也已经含有了能满足孩子所需要的钠量。所以,孩子的饮食仍然要以清淡少盐为原则。
那么加盐太多有什么坏处呢?
第一,孩子的味觉偏好是早期形成的,如果加了大量的盐,孩子对原味食材的口味偏好形成干扰;
第二,大量的钠会提高日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大概是因为物资匮乏时代,普通百姓吃不起盐,却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汗液中流失大量盐分,导致体内电解质缺乏而身上没力气,才产生了“孩子不吃盐没有力气”的传闻。可是如今物质如此丰富,哪里还有吃不起盐的说法?减少盐的摄入,降低疾病风险才是正经!
孩子生下来要绑腿,腿才能长得直
谬误5
案例
山东菏泽的李女士有个女儿,按照当地观念从小开始绑腿。开始并未发现不妥,当孩子学走路时,有邻居提醒,说“孩子走路有点长短腿,有点瘸似的。”一直到女儿3岁多,李女士一家才真正意识到女儿的异常。医院后,医院确诊是髋关节脱位。大夫说,绑腿可能是让孩子得这个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很多老人喜欢在孩子出生不久就绑“蜡烛包”,要把腿绑得紧紧的,说这样长大以后腿才会直。这也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绝大多数宝宝在出生时都是O型腿,像只小青蛙,这其实是保留了宝宝们在子宫时的姿势,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弯度,完全不必担心。
一般来说,当宝宝开始学步,O型腿就会开始逐渐改善。通常,在开始走路6-9个月后,最晚至3岁,大多数孩子的O型腿消失。
而绑腿会有什么危害呢?
最严重的就是长期压迫导致髋关节脱位,从而引发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hip,DDH)。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下设的儿童髋关节发育异常筛查中心自年6月~年5月对天津市例6个月内婴儿进行了髋关节筛查。结果显示,出生后双下肢包裹组的婴儿髋关节超声异常病例为57例,未包裹组仅为26例,“绑腿”后婴儿的髋关节异常率明显增加!
除此之外,捆绑还会造成肌肉紧张、血流不畅,临床上有很多新生儿由于手脚被捆绑而导致四肢淤青、长期血液不循环甚至面临截肢的病例。
由于宝宝无法自由活动,也会使其大脑发育受限。如果是夏天,还可能造成痱子、湿疹等。
其实,要想让孩子腿长得直,与其绑腿“拔苗助长”,更应该做的是补充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减少病理性O型腿和X型腿的发生。
常爸说
小小常刚出生的时候,家族里有其他长辈曾建议新生儿一落地就喝一点*连水,说是一来可以去胎*,二来寓意“先苦后甜”。
出于直觉,常爸一听就拒绝了——是药三份*啊,柔柔弱弱的小婴儿一出生不先吃奶,先灌一口中药?
后来常爸咨询了医生,果然此举遭到明确反对:新生儿肠胃发育还不完全,*连不仅于身体无益,还可能危害宝宝的肠道、肝脏和肾脏。即便有宝宝曾经喝过且没有不良反应,也只是量较小,运气较好而已。
其实类似这种并不科学的“传统育儿法”还有很多,例如挤乳头等等。很多“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的做法,并不能证明就是对的。
面对分歧,最重要的还应该查明真相,用科学有说服力的知识和例证去伪存真。有时候,老人并非固执己见,只是缺乏科学的信息渠道。把道理讲清楚了,相信很多老人还是会愿意接受新观念的,大家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