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清朝人是怎么吃饭的浅谈清朝人的日常饮食方 [复制链接]

1#

美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语言,不同文化的美食各有不同,相应的饮食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而且不少人会有疑问,古时候的饮食又会是怎样的呢?那以清朝为例,说说那时候独特的饮食方式

一、清朝人的食材和调味料

由于清朝距离现代不过是百年之久,所以无论当时的煎炒烹炸,还是酸甜苦辣,又或是满汉全席,这些饮食基本都能满足大家的胃口。

然而,清代饮食还是与现代有着不同之处。如那时候的蔬菜食材基本都已经与现在无异,但还是有着一些差别,如那些都带着“洋”或者“西”字儿的蔬菜。其中的“洋柿子”,也就是现在说的西红柿、番茄,它大概在明代传入我国,但是却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观赏植物,因而迟迟没有走上人们的餐桌之上。直到晚清,人们才普遍开始将它们搬到桌面之上。

其他的还有洋白菜、洋葱等,带“西”字儿的,则有西葫芦等,另外像生菜、菜花,水果类的木瓜、草莓等,都是明清时期刚刚传入的新品种,由于在社会上被接受的程度不高。所以人们的餐桌上时很难见到的。

接着就是肉类食材。在畜肉这方面,清代北方以吃猪肉为最普遍。此时,猪肉的烹调方法比较成熟,而且价格又相对低廉,使得其流行起来。加上满族传统民俗中的萨满信仰,也带来了各种烹调猪肉的新方式,故而人们普遍以猪肉为主要畜肉。

紧随着的是羊肉,是我国传统的畜肉之一。不过由于清代人对于羊肉有着特别明确的爱憎观,就是指有些人要么极爱吃羊肉,论珍馐无过之,要么就嫌弃羊肉的膻味,然后就连一口都不想吃。

由于清代对于牛肉的限制不如之前的朝代,使得民间食用者不少。但是与现在的普遍就天差地别了。

还有就是满洲贵族特别喜欢打猎,并且时常会带回“野味”。而且这些“野味”的呈进数量远高于这些贵族的食用数量,故而多余的野味经常在北京城就地贩卖,如鹿、狍子等,也都不算罕见,价格也不算太贵,因而一些家境比较宽裕的家庭时不时可以买来一些吃上。

除此之外还有马肉,不过由于马肉味道欠佳,所以满族人入关后,就没再怎么吃马肉了。

最后就是禽类,与现代的情况一样,清代非常流行鸡肉与鸭肉、鹅肉。甚至连野鸡肉也在市面上很常见。而旗人餐桌上一个相当著名的菜品炒山鸡瓜,其在内陆省份也能吃到。可见当时禽类食物的流行程度。

说完了食物,就不得不说调味料。而中华菜品传统的调味料,一直都是花椒、姜、茱萸“三香”。后来到了唐朝,胡椒开始广泛传入。明代末期,辣椒又开始传入,于是到了清代,民间所熟悉的“三香”,就变成了辣椒、姜、胡椒。所以说,清朝时期人们的口味可能与不少人一样哦。

二、清朝人的吃饭时间

谈完清朝人的食材与调味料,就该说清朝人的吃饭时间。而这也是大家所说的“餐制”。而清代餐制因人、因地点、因时间而异,分为了“一餐制”、“两餐制”、“三餐制”等。

首先,一餐制比较常见于行军当中。具体就是因为当时军情紧急,士兵不得已一日一餐。而一餐制这种情况据说还出现在平民当中,时间是在康熙年间,那时有过一次比较严重的旱情,以至于康熙帝以身作则进行节俭,实行一日只一餐,而且随着旱情的缓解,一日一餐制也随之取消了。而一餐制之所以不普遍,主要就是过于辛苦,只能适用于极端环境之下。

然后要说的是,大家比较熟悉和认可的三餐制,即一天吃三餐。清代三餐制相对普遍。其中清代南方尤为普遍,而这主要原因就是南方的日照时间比北方长,气候又温和,人们活动时间长,使得人们能量消耗相对比较多,因而一日三餐可以很好地补充人们消耗的能量。而在晚清时期,因为西餐的影响,清代北方也逐渐改为了一日三餐制。

最后就是两餐制,这种饮食习惯在清代北方最为普遍。而且清代宫廷和北京的人家,大多都奉行两餐制。

而这两餐,指的就是“早餐”与“晚餐”,但是其用餐时间却与现代三餐制的早、晚餐的用餐时间不同,并且不同阶级的人,其用餐时间也存在着差异。

清宫的两餐制就有具体的规定,早膳在早上六点半,而晚膳在中午十二点半,而在事实上,早膳是一个时间段,一般在早上五点到中午十一点之间,而晚膳则一般在中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之间。

清代王府、世家贵族的两餐制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早饭是在中午十二点左右,而晚饭在傍晚五点左右。民间的早饭一般在上午十点左右,晚饭一般就在晚上六点左右。

三、清朝人的饭馆

清朝人的饭馆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的是饭庄,饭庄的名号一般都叫“某某堂”,如聚贤堂、会贤堂等。饭庄通常都是一座很大的宅院,数进的院子,还附有戏台等建筑,一切陈设都华贵精致,所以是专门服务于有钱人家的,有点类似现在的高级会所。

这种饭庄,提供的饮食是“席面”。所谓席面,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宴会。每一桌席面都由一大套菜品构成,其中最为普遍的形式是“四四到底”的四四席,从凉菜到热菜,再到大菜、点心,面面俱到。

根据席面组成的不同,可以分成上中下数个级别,各级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比如说一桌上等的官席,一个方桌,最多只能坐六个人,有时遇到贵客,甚至只坐一两个人,菜品却是几十个、上百个之多。而最下等的乡席,一个圆桌最多坐十个人,菜品大概只有十个左右。

饭庄即是专门承接席面的,而且都是大场面,一般都是几十桌那种,极少承接小场面。不过呢,这类饮食虽然价格不菲,绝非一般人家可以接受,但是菜品嘛,口味只能说是中等。

而且饭庄菜里很少有炒菜,更多的是焖溜熬炖一类的菜品,这是由其场面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在饭庄吃饭,吃的是那种排场和奢华的气氛,而不一定是精致的口味。

第二类是饭馆,名号一般以“某某楼”为多,如庆云楼、东兴楼等。饭馆的格局就要比饭庄小很多,经常是一两进的院子,或是两层的铺面,比较符合我们现代“餐馆”的概念。

清代饭馆里一般都设有许多雅座来供应席面,与饭庄相比,一来是场面小一些,四五桌、一两桌都可以,另外菜品则以炒菜居多,这才是体现“手艺”、体会“味道”的场合。另外也有极少量的散座,是给普通的用餐者提供饮食的。

第三类是饭铺。饭铺的格局较前面两者要小得多。晚清时期,炒菜的店逐渐从茶馆中分离出来,就被叫做饭铺,也被称为“二荤铺”。至于更小一些的饭铺,大多都以卖主食为业,如包子、馅饼、烙饼、面条等,连炒菜都没有了。当然,无论能不能炒菜,饭铺这种地方不是贵族应该涉足的哦。

第四类则是饭摊,也就是如今的路边摊,一般卖的都是小吃,而且是专门卖给穷苦人的。

四、清朝人的生活

清朝作为封建王朝,其君权已经发展到最顶峰,因而它的阶级制度非常森严。而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就造成了社会的一种腐败现象。如八旗贵族们的生活就十分的骄奢安逸,根本不用工作,全凭国家的供养。因而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就只有遛鸟喝茶、听戏下棋,甚至文雅一点儿的人还可以找几个朋友吟诗作对,或者跑到江河湖海边钓钓鱼,三五好友一起下馆子吃饭甚至喝个花酒,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对于那个时期的平民百姓们,他们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由于那时候生产力不发达,甚至商人的社会地位也不高,所以大部分人还在靠着务农维持生活,家庭较为殷实的还能吃饱穿暖。但清朝的贫富差距极大,一些穷人们甚至只能在垃圾堆里找吃的,或者跟路边的狗枪一碗饭,即便寒冬腊月,也有很多穷人衣不蔽体,活活被冻死。而且晚清时期,由于社会上鸦片的盛行,使得当时的街道上都布满了吞云吐雾的中国人。

总而言之,清代的一些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已经与现代无异,而且当时的不少只能由达官贵人享受到的传统食材,也渐渐走入了大家的餐桌,如那时候著名的满汉全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