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留学生认可的几款美食,你对马来西亚留学心 [复制链接]

1#

指引学生马来西亚留学多年,每年收到学生的留言也不少。但是平常最多的,还是学生们分享过来的美食,数不胜数。之所以丰富这还是归根于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化、种族的国家,所以从古至今诞生了非常多的美食,这一期先分享在马留学生分享的。

马来卤面(Meerebus)

马来卤面是用福建面也用的黄鸡蛋面做成的,配上辣味微甜的咖喱肉汁。肉汁由虾或牛头肉汤、青葱、柠檬草、高良姜、萨拉姆叶(印度尼西亚月桂叶)、青柠叶、古拉爪哇(印度尼西亚黑棕榈糖)、盐、水和玉米淀粉作为增稠剂制成。这道菜用煮熟的鸡蛋、虾米、煮土豆、酸橙、葱、中国芹菜、青辣椒、炸硬豆腐(taukwa)、炸青葱和豆芽来装饰。[3]有些餐馆会搭配牛肉,虽然在小贩中心很少见,或者在上菜时在面条中加入黑酱油。这道菜也很适合沙爹。

过去,马来卤面是由移动小贩出售的,他们在杆子上提着两个篮子。一个篮子里放着一个炉子和一壶开水,另一个篮子里放着这道菜的配料。

炒粿条(Charkueyteow

炒粿条绝对是马来西亚最欢迎的美食之一,也是东南亚最火的一道面食,这道菜必须感谢马来西亚的华人移民们。炒粿条用的食材是扁平的河粉,经猪油爆炒之后,加入黄豆酱、辣酱、扇贝、虾肉、豆芽、香葱和鸡蛋一起下锅。火候掌握对于炒粿条的味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炒粿条是潮州人的小吃,也是马来西亚槟城潮州人的代表性美食,在马来半岛各处的茶餐室、美食中心或路边摊都可找其踪迹。香港取其谐音称作炒贵刁。

炒粿条常见于广东潮汕地区,其做法与广府人的“干炒河”基本雷同,加入蛋、血蚶、豆芽、腊肠、虾子、黑酱油,炒得色深味浓。在潮汕一带,蚶是钱的象征,有开枝散叶、荣华富贵之意,潮州人习惯将血蚶用开水烫熟,搭配鱼露而食。但在马来半岛的赤道气候中,食物保存不易,加上移居槟城的潮汕人士改变口味,利用家乡惯有的食材,再加上黑酱油及辣椒酱,炒出具有槟城特色的炒粿条。

经过百年的发展,炒粿条流传至马来半岛各地,甚至出现马来人版本的炒粿条,其马来名称也取潮州话的音译:CharKwayTeow,但特色与华人版本有所差异。经过三代华人的流传,从原本潮州风味的“潮州炒粿条”,慢慢简化成符合本土的“炒粿条”,马来半岛各州的炒粿条也开始出现些许差别。吉隆坡的炒粿条时使用的粿条较为细长,在炒制的过程中,也会添加黄面增加口感;槟城人所使用的粿条较为宽厚,主要以酱油和鱼露调味,因此颜色较浅。在霹雳州的怡保和金宝一带,甚至将炒粿条名称更换至“炒蚶蛋粉”。

红豆冰(Aiskachang)

红豆冰是一种起源于香港的夏日甜品,主要以红豆调制而成,除了是香港茶餐厅和港式快餐的常见甜品外,也可见于广东、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台湾。红豆冰是一种冰和各种豆子的混合美食,一般都是加上糖盛在小碗或小杯子里面,然后撒上奶油玉米、炼乳、果冻以及各色甜味剂,炎炎夏日很适合来一碗。

红豆冰的主要成分包括了:红豆、红糖、淡奶及冰块。红豆冰做法是将红豆与红糖煮成红豆沙,再将红豆沙冷却,当客人点餐后,红豆沙会被倒入杯内,然后放入碎冰及注入淡奶。以前的冰室和茶餐厅,有的会使用由大冰块敲碎的碎冰,有的会使用自制的刨冰,后来这些做法因成本较高而渐被淘汰,现在普遍使用制冰机造出来的冰粒或购买碎冰代替。

乌达(Otak-otak)

乌达也称乌打,是一种以鱼肉泥与各种香料混合,放进香蕉叶或亚答叶包裹后拿去炊蒸或烘烤的食品,在东南亚一带常见,也是马来西亚柔佛州麻坡的代表性美食。Otak在马来文意指“脑”,在印尼一带的乌达多以灰白色为主,看起来像人脑,因此被称为Otak-otak,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带的乌达因混合了辣椒、巴拉盏、黄姜粉等香料,是呈橘红色的,且大多使用亚答叶来包裹。鱼糕、香料和洋葱块懒散地抱在一起,罩上香蕉树叶,放在木炭火上烤,等绿色的外衣被烤黑了,里面浅粉色的食材也开始变热了。吃的时候很简单,从叶子里取出来入口即可。

乌达流传自马来半岛沿海后,也随着不同种族内化成进自身的饮食文化,发展出不同派别的乌达。马来西亚乌达与印尼乌达最大的不同是混合了辣椒、巴拉盏、黄姜粉等香料,因此呈现橘红色,加上多种香料的混合,使得乌达已带有一定的咸味和辣味,当地人在享用这道美食时,是不会蘸点任何酱料。

麻坡的乌达是由当地的潮州籍华人在战前时期开始贩卖,据说早期麻坡乌达的产生为当地渔商为解决卖剩的渔获,混合娘惹善用的各式香料,将鱼肉绞碎加入黄姜粉、咖喱粉、辣椒、椰浆等香料,为了便于放进篮子叫卖,而使用亚答叶将肉馅包裹再放在炭火上烧烤。华人开始把麻坡乌达打出名堂后,马来人便开始学习,继而成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乌达的主流形式。后来当地出现越来越多乌达制造商,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意,从早前预先烤好放进竹篮里叫卖的方式演变成在摊子上现烤现卖,同时为方便旅客带回家食用,而研发出方便携带及冷藏的盒装乌达。

椰浆饭(Nasilemak)

广受欢迎的马来风味早餐椰浆饭是一种既香又辣的饭食。在马来西亚只要走进任何一家地方风味餐馆,几乎都能发现它的身影。椰浆饭nasilemak是在马来西亚的一道菜肴,是马来西亚的非正式国菜。传统的椰浆饭裹在香蕉叶里,基本佐料有参巴辣椒酱、江鱼仔、花生、鸡蛋等。在马来西亚,椰浆饭不仅为马来族所喜爱,华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都喜欢把她作为正餐食用。椰浆饭由椰奶蒸饭、香斑斓叶、辣椒酱、炸花生凤尾鱼、黄瓜片和半个煮鸡蛋构成。用双层的香蕉叶和旧报纸或棕色蜡纸包裹成金字塔形状。还有其他配菜,如牛肉巴东,五香炸鸡或各种海鲜。在马来西亚,椰浆饭不仅为马来族所喜爱,华人,印度人和其他民族都喜欢把她作为正餐食用。

印度面包/印度煎饼(Roticanai)

印度煎饼是种圆扁形或方形且香脆可口的煎饼,通常有馅料的都是方形。印度煎饼师傅在制作印度煎饼过程中把面团压扁及拉伸或抛甩,但有时在制作过程中未必有抛甩的动作。印度煎饼是由印度裔移民在马来西亚为迎合当地居民口味而加以改良发明的食物,一般认为原型为印度的印度饼(Paratha),受各民族喜欢。印度煎饼有多种做法,其中一种做法是将面团和好,分成小团,然后用类似“摊桌布”的手法旋转着向上抛甩,每抛甩一次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饼坯就会变大一次,经过多次抛甩,饼坯变得很大而薄,从外向内折叠成直径五至六寸的圆形饼或五至六平方寸的方形饼,再让其落在锅上烙。印度面包整体平整而有层次感,经煎锅油煎以后,大饼会变得蓬松可口,外面一层更是鲜脆无比!

五香卤肉(Lorbak)

五香卤肉,又称虾卷,是一道流行于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华人社区的一道小吃,大部分大多将这道小吃简称为卤肉(lorbak)或五香(NgoHiang),前者多用于槟城一带,后者多用在马来半岛的其他地方。制作这道菜的时候,先用五味香粉卤制焖肉,然后包在豆腐皮里面,放入锅中慢煎。五香卤肉配有两种蘸料,一种是红辣椒酱汁,另一种是玉米淀粉肉汤汁。

在槟城一带,“卤肉”这词应两字分开来理解。当地人讲浓稠的沾酱称为“卤”,“肉”则是指炸五香肉卷,因此形成了“卤肉”此名称。在福建漳州一带,每逢过节及婚寿喜宴时,必定会准备卤面配上炸五香肉卷宽带亲友,五香肉卷是蘸点卤面的汤汁来食用。传至槟城一带后,卤肉与卤面被一分为二。当地贩售卤面的摊贩很少会售卖卤肉,而贩售五香卤肉的摊贩,除了售卖卤肉外,也会售卖炸鱼丸、炸鱼饼、皮蛋、炸虾饼、炸豆腐等各种炸物,再搭配浓稠且咸中带甜的卤汁酱料及辣椒酱。因此,卤肉成为搭配一般面食、小吃或下酒菜的料理。

烤鱼(Ikanbakar)

烤鱼是一道美味的海鲜烧烤,先用最重要的参巴酱腌制鱼肉,然后用香蕉叶包好,放在火上烤。这道菜很时候跟家人好友一起享用。一直以来,马来烤鱼是一道深受食客们欢迎的街边马来美食。马来西亚独有的饮食文化背景衍生出许多有特点的美食,而马来烤鱼就巧妙地融合了三大种族的饮食特点。

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烤鱼用的是炭火烧烤烹饪法。在当地烤鱼是一道著名的街边美食,一些著名的路边摊经常都是大排长龙。现在,随着马来烤鱼日渐受欢迎,已从一道街边美食变成了马来餐厅里的必吃美食之一。马来烤鱼的特点在于它酸酸甜甜的酱料,还有腌制鱼肉所用的各种香料,为这道美食增添了别有一番的风味。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自的马来烤鱼的做法,马六甲烤鱼、柔佛新山烤鱼、槟城烤鱼、东海岸区的烤鱼都是全国著名的马来烤鱼代表。因为,必须用新鲜的鱼来制作这道料理,所以,一般受欢迎的烤鱼餐厅都开在渔村的附近。一般最常见的烤鱼种类有鲭鱼、魔鬼鱼、鲳鱼、黄尾鱼、鱿鱼和虾等等。

鱼在烧烤前会用上各种香料、酱料(香茅、圆葱、蒜、姜、辣椒面、叁巴峇拉煎等)将其腌制。最后,将腌制好的鱼裹上香蕉叶后,放到炭火上烤,让这道美食吃起来有一股烟熏味。烤好的鱼外焦里嫩,肉质非常鲜嫩,再蘸上特制的酸甜酱料,吃了肯定令人眷恋不已。

当然,马来西亚的美食不止这些,这些仅仅是部分学生分享给我们老师的,其他的美食还需学生们自己去发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