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不谦虚地说,中国美食在世界上占据的位置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味觉的盛宴与视觉的盛宴在中国美食中完美的结合,酸甜苦辣咸五味的融合,勾起食者的味觉壁垒,使人沉浸在美食的“诱惑”之中。
悠久的历史,从50多万年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对饮食味道与文化的演变历史。五湖四海,各具特色的美食,食材与调味品的融合,产生了或令人垂涎的山珍,或令人回肠的美味。在中国,美食除了充饥果腹之外,人们也赋予了饮食更多的文化元素,美食一经产生就与文化密不可分,单纯的叙述美食的味道,忽略美食中的文化,将会使中国美食索然无味。
中国人传统饮食习惯中,五谷为主食,蔬菜为辅,肉次之。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物产等存在差异,自然饮食上就产生了很多风味。春夏秋冬,温度、湿度不同,也使得同一地区不同世界美食的不同。中国美食不只是讲究技术,还讲究菜肴的美感,对于菜肴名称也是追求精益求精,让人在饮用美食之时,感觉文化的魅力。
中国美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帝、炎帝时期,不过当时的食材与调味品比较匮乏,人民还处在填饱肚子阶段。到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引进了芝麻、西瓜、胡萝卜、大葱、大蒜等20来种食材,将中国美食的天地彻底打开,同时东汉时期发明了植物油,将中国美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长安在唐代是作为世界文化中心,为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便利,也中国传统饮食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时期。汉朝时期,人们席地而坐共享美食,到了隋唐时期,家具不断的完善,人们开始围坐一桌进餐,增强了进餐舒适的体验感。到了明清,汉族饮食与蒙满饮食碰撞融合,饮食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明代又引进马铃薯、甘薯、玉米等,现代饮食以及文化雏形就产生了。在封建社会,满汉全席不仅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封建社会的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民国时期,各地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华北、江浙、华南和西南四种流派,华北流派代表菜系是鲁菜,也是现在的八大菜系之首,江浙流派代表菜系是苏菜、浙菜和徽菜,华南流派代表菜系是粤菜、闽菜,西南流派则是川菜和湘菜。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浙、闽、湘、徽等地方菜逐渐的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民族之间大融合,在饮食方面形成了南北两大风味。北方,齐国与鲁国饮食文化传承了周朝的烹饪手法,历史悠久,技术娴熟,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南方,楚国占据于此,“鱼米之乡”,一年四季食材充盈与新鲜,为了制作美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北方的美食制作手法融合南方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苏菜的雏形。广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温暖的气候使动植物品种与数量丰富多样,刘邦利用此地有利的地形与四通八达的交通建立了岭南的经济、*治、文化中心。到了东汉末年,华佗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技术与厨具带到此地,结合当地的饮食习俗,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粤菜。李冰的都江堰将巴蜀地区改造成了“天府之国”,刘备在此地称帝,人口不断增加,同时接受了很多中原地区的移民,当地的气候、习俗、原始居民的饮食习惯与外来移民烹饪技术的融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
美食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餐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青铜器时代有用于战争的武器,也有用于餐饮的器皿,尤其是酒器皿造诣之高,无法企及。高足桌、椅在隋唐时期的普及,有古代的席地而坐一人一餐具演变成了多人围桌合食的形式,陶器与金银器皿制作工艺进步,一大批造工精巧的餐具产生,推动了美食的发展。
在西汉与明朝,从外引进不少食材,增加了中国美食的种类,当然我们中国自身也在不断研究食材、从自然界获取新的食材,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一切皆可为食材。不管是在美国泛滥的鲤鱼,还是欧洲泛滥的小龙虾,只要经过中国厨师之手,瞬间变成人间美味。当然,我们中国文化中也赞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人在食材方面不断的探索,为中华美食增砖添瓦。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
中国哲学讲究阴阳调和,阴阳中和则是中医追求之理想状态,阴阳失调则会产生病变,中医的追求也延伸到美食当中,利用食物原料亦有药物功效,做成各种美味佳肴,食补亦是药补。
中国美食做法中火候是最难掌握,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样的火,烹饪到什么时候才是最好,只能靠厨师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的摸索,火候运用之妙真是妙不可言,积一生之经验、悟己身之灵性、究完美之火候,烹饪妙不可言之美食。火候掌握固然重要,烹饪技术也必不可少,爆炒熏蒸、烹溜煮炸,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可见中国美食烹饪技巧之精巧绝伦无与伦比。
文化与美食的结合,源远流长的手法制作,味觉与视觉的“诱惑”,这就是中国美食,玄嚣的菜市场与人性化厨房,烹饪出人间美味,中国人对于吃有独特的爱好,毕竟传承千年的美食已经不只是满足胃的需要,更多的是寄托了中国人的文化在里面,食在人间,享受于天际,这就是中国味道,中国美食。
我是史海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