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生于1981值得一生反复读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10220338.html

第五章在巴黎,他们问我中国有没有电视机

很多人说,干吗那么关心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但我想说,有时候一个民族的境遇,一个国家的兴衰,都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命运。

世界是平的吗?

“世界是平的。”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这样说过。

如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比三四十年前要紧密得多,“全球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语。改革开放40年,外国的品牌、不同肤色的人种、外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在我们的国家渗透蔓延,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年,改革开放之初,外资企业第一次进入新中国,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生于80年代初的我们那代人,亲眼见到外资企业从无到有,切身体会到那种从兴奋好奇到习以为常的心路历程。

年,日本松下电器进入中国,这是第一家进入新中国的外资企业。当时它和中国的合作项目是为上海灯泡厂提供黑白显像管,没有走上台面,所以较少为人知晓。

同样是年,皮尔·卡丹来华,带着他的服装品牌来到中国。这是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外资服装品牌,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就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谁要是能有一件皮尔·卡丹大衣,那他一定十分富有。另外,大多数人都熟知皮尔·卡丹的服饰,不知道他在中国还开过餐厅。我之前提到过的北京第一家法式西餐厅“马克西姆”,其实也是皮尔·卡丹引进的。

年,摩托罗拉首次登陆中国,老百姓手上出现了呼机,后来是大哥大。80年代和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一定还记得,那会儿找人先拨号到传呼台,让对方回电话。现在我们急着想找一个人,如果拨了几次手机,对方还是没接听,我们就开始心焦。可在当时,再急也不可能马上联系到对方,呼机的出现,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另外,那会儿形容大老板,常说他“脚踩擦着油光的皮鞋,手里拿着个大哥大”。移动通信设备刚来中国时,有个“大哥大”是很神气的。

年,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门大街开业;年,中国第一家麦当劳落户广州;两年后,王府井大街有了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小时候,吃麦当劳、肯德基就是“打牙祭”的代名词,只有考试考得特别好,或是做了特别值得表扬的事儿,才能吃一次作为奖励。而现在,这些快餐已经被很多老百姓视为“垃圾食品”,低油低脂饮食才是健康选择,时代已和从前大不同。

年,中国加入WTO,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市场,渐渐在国际舞台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年前后,奥运会、世博会先后在中国举办,“俏江南”也作为民族餐饮企业参与了这两次盛会,我们的国家正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现在,互联网覆盖全球,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网络密不可分,我们呼吸、行走,身边无处不是网络。这无形的牵引,将世界上所有人编织成一个巨大的整体。

然而,回到最初那句话,“世界是平的”,世界真的是平的吗?

这个“平”怎么理解?

最早接触“全球化”的概念时,印象最深的是小孩儿画的画。各种肤色、发色、瞳色的孩子手拉手,中间围着一个地球。这张画所表现的情景非常理想化,实际上,世界一方面正在不断被抹平,另一方面也在某些地方出现了比之前更深的坑洼。世界真的是平的吗?不是的。至少现在还不是。

“中国有电视吗?”

我在法国的时候,最常被法国人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有电视吗?”

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诞生于年,新中国成立之初。70年代,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80年代,电视机已经走进家家户户。到了年,我国的电视机产量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姥姥姥爷家有一台16寸黑白电视,昆仑牌的。晚饭后,姥姥、姥爷和我常常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正大综艺》。爷爷奶奶家则有一台18寸牡丹牌电视机,比昆仑牌那台略大一圈。别看就大这么一圈,当时我觉得两台电视机的区别很大,总觉得牡丹牌的这台要高级很多。

当时可选择的节目不多,一共不超过10个台,连广告对我来说也是好看的。有些广告中的经典台词,我和朋友们都能倒背如流,没事儿瞎贫的时候就来一段。

有一则广告不得不提,那是在年,《正大综艺》中间插播的广告,两个衣着鲜艳的女孩边跳舞边说着广告词:“,,RZ,RZ,,……”她们说的是松下电视机的新款型号,当时正值亚特兰大奥运会,松下电视推出了新款,同时聘请了新的产品代言人—两个台湾女孩。那是台湾艺人首次出现在大陆播放的广告中,当时在电视机前好奇地观看的我,怎么也想不到,电视上这两个女孩中的一个在十余年后会成为我老婆。

我出国那年是年,电视机在北京早已不是稀罕物,第一次被法国人询问“中国有电视吗”时,我感到既愤怒又震惊。

LaDéfense是巴黎的中心商务区,新凯旋门就坐落在那里,那儿有一片开阔的广场,我闲暇时常喜欢坐在那片广场上看日落。有一回,我坐在LaDéfense的广场上边吃三明治边看书,身边缓缓走来一个法国老太太。她先礼貌地询问我是哪国人,我答“中国人”,她听了后,惊叹了一声:“哦!中国人!”法国人情绪鲜明,喜欢感叹,这没什么,但她随后询问的问题却让我十分不舒服。她仍旧很礼貌地、面带关切地问我:“你们中国有这些……嗯……现代化的建筑吗?”

她是指LaDéfense的高楼大厦,我点点头说有,并马上补充:“中国也有电视、有汽车、有餐厅……”

她一脸困惑,像是在认真听我说,但很快,她就摆摆手说:“我问的是中国有没有这些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啊。”

我再次告诉她有,她又摇摇头,问我:“你讲法语吗?”

我对她说:“我讲法语,中国已经有很多高楼了。”

原来,她一直以为我没听懂她的问题。到最后我们也没达成共识,她始终不相信我说的。在她的印象中,中国还是那个贫穷、落后、蒙昧不开化的国度,我见到欧洲城市的这些高级的建筑、设施、电视机,应该感到大为震惊,就像哥伦布第一次发现新大陆那样。

我在法国这样的经历不胜枚举。法国人大多没有恶意,但对中国十分不了解,怀有很严重的偏见。我愤怒,但又觉得无奈。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80后”中国留学生,我来之前,从未从任何人口中了解过外国人原来是这样看待中国的—比起法国,加拿大要好得多,所以我母亲没有和我提及—毫无心理准备的我,一开始每一次被那样询问,都觉得胸口被直接扎了根刺,疼痛不已。

法国人的礼貌和高傲中,常常隐藏着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但这还算好,我还曾经历过不少直接明了的区别对待。

我切菜不小心把手切到了,去药店买碘酒。药店里,其他国家的顾客要买药,店员都耐心地介绍,有时还直接帮顾客上药。而店员看到我时,上下打量了我几眼,问我:“你是哪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菲律宾人?”

我摇摇头说:“我是中国人。”

谁想,对方听罢,直接把碘酒往柜台上一撂,转身便离去了,我以为她去拿别的什么东西,谁想她开始和其他店员聊起天来。

诸如此类的小事一点点累积,每一件都看似微不足道,却触动着我的心灵。当年,我那么渴望出国,可到了国外我才体会到,国外不会让我有归属感,永远也不会。我明白了什么是漂泊的浪子,明白了我的国家、我的民族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国外那几年,我一直憋着一口气,我每天都在想:自己将来学成回到北京,一定要努力做出一番事业,为中国人长脸。因此,国外的生活再孤独、再艰难,我还是要咬紧牙关,完成学业。

我的民族自尊心就是在那时一点点扎根心中的,我憋着一口气,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努力闯出一片天,不再被人轻视和瞧不起。

LV皮包,一个月限购1个

想改变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个极其漫长而宏大的目标,我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总想着至少要从自己做起,不要做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事儿。我常常感到无奈,不是因为外国人不愿去了解中国,而是因为我们有些国人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很多人常常做出一些损害民族尊严的行为,还不以为然。

如今,国人已经很熟悉“代购”这件事,不过我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代购”才刚开始时兴,做代购的主要是一些日本人。

LV的包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欢迎,当年就有很多亚洲人趋之若鹜。日本人是做代购,买回来后在本国卖。韩国人是代购一部分,仿冒一部分。遗憾的是,我们国人基本都是仿冒。

正因如此,LV当时对国人的印象非常差,为了防止批量仿冒,他们特别规定,中国人购买LV产品需要登记证件,每人每月在这个品牌上的消费不得超过法郎。在当时,这个数额只够买一个包。

LV对日本和韩国人也有限购,只不过他们的限制比较宽松,我记得日本人每个月也只能买一次包,但一次可以买三个。

当时,有不少人消费数额达到上限后,就在LV的橱窗前徘徊,拉住过往的留学生,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ID帮忙买个包,酬金是法郎。

这对很多经济不宽裕的留学生来说是笔很划算的生意。反正自己也不会消费这种奢侈品,只需出借一下护照,轻轻松松就能赚法郎。于是,很多留学生开始将此作为收入来源。

可是每月都去买,自然就被店员认识了,有的留学生一进LV店就会被轰出去。我亲眼目睹一个中国留学生被赶出一家LV店,我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国人被这么对待,我很生气,可是我们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明知道有人买那些包回国是为了仿冒,但为了那法郎,还是要当他们的同伙。这样不是更加让人家瞧不起吗?他们也不想想,中国人究竟是为什么才被限购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点儿骨气呢?

有一次,一个国人也拦下我,希望我能帮他进店买个包,他说他也是帮一个日本朋友买的。我顿时觉得可笑又可悲,LV给日本人设置的消费限额比中国人多,还需要中国人帮忙吗?那个日本人为什么不自己买?

我说不买,并质问他:“你做这个丢不丢人?”

他见我语气很硬,也冷冷回我:“不买就不买,不买拉倒。”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我多希望我们的国人能长长骨气。我那时经济也不宽裕,可我一次也没帮人买过包。一想到那时LV的店员看到中国人时露出的那副轻视的神情,心里就很不舒服。

年后,国人的消费能力上来了,整体素质也提高了一大截,我们对奢侈品的仿冒行为渐渐少了,这时候LV对国人的态度才渐渐好转。

我们希望被别人尊重,首先要成为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在国外遇到不公平的对待,我虽然愤怒,但不会一味地认为都是外国人的错,有些外国人是故意歧视中国人,有些是出于不了解,有些则是我们真的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民族自尊心不是每天骂外国人,盲目地赞扬中国,而是懂得反省,懂得自强。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做得不如别人的地方,并尽自己所能提升自己;要努力让自己的国家更强大,这样我们走出国门,才会被别人真正尊重,我们国家在世界上才能真正立足。

德国机场,两天一夜

如果被询问中国有没有电视机、被药店店员冷待、被LV限制消费额度都还算小事,缘于我个人比较敏感,那接下来我要说的事,不知是否还算“小”。

这件事发生在年,至今我还记得许多细节,它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想忘也忘不掉。以至于我现在反思,为什么我有这么强的民族情结?为什么我对民族尊严相关的事这么敏感?这些,都能从那件事中找到缘由。

那年,暑假结束后,我从北京返回巴黎,我为了节省路费,没有选择直飞航班,而是选择了在德国机场转机。

过海关时,海关的人拿着我的护照仔细端详了半天,没有放行,把我拉到一边,厉声问我:“你这护照是哪儿来的?”

我哭笑不得,解释说这是我自己的护照,上面还有我的照片呢。

谁料,那个海关的人和他的同事低声交流了些什么,随后一个人走了,不一会儿,来了好几个警察和一个翻译。我记得那些警察个个身材高壮,说话时居高临下,面无表情。

接着,那些人走到我面前,也是先看了看我的护照,随即,那个翻译问我:“你这护照是哪儿来的?”

能是哪儿来的?偷来的?抢来的?上面有我照片,看不见吗?我心里在咆哮,差点儿就骂出口了。

我耐着性子,再次解释这护照就是我自己的,那时候我还没想到接下来我会遭遇什么。

那些人摇摇头,其中一个拿着我的护照走了,我一看这情形,有点儿慌,于是问那个翻译为什么。翻译跟我说因为我有非法移民嫌疑,现在需要拿我的护照去鉴定。

我急了,又是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我大声辩解,说你们误会了,那张护照就是我的!可是没有人相信我。

突然,两个警察把我一架,不由分说就把我拖进了德国机场的审讯室。这是我有生以来头一次被拘留,并且没有任何违法行为。那些警察一本正经地,先把我拉去拍照,接着竟然不由分说地要脱我的衣服!

这回我完全忍不了了,冲他们吼,问这是要干吗?

他们冷冷地说是要搜我身!更可笑的是,那几个警察什么也没搜到,还不依不饶,一直问我把*品藏在哪儿了,同伙在哪儿,是哪个组织的。

我气急了,警告那几个警察:“你们这样侮辱我是犯法的,我要找律师告你们!”

结果警告不仅无用,对方还变本加厉,顿时又进来三四个警察,每个身高都高我一头,得有1米9以上。其中两个上前,一下就把我架了起来,一个警察恶狠狠地跟我说:“你一个中国人,在这里跟我们叫,信不信我们揍死你?”

接着,几个警察按着我,让我丝毫动弹不得。我咬牙切齿地跟他们说:“好,你们给我找大使馆。”

就这样,这拨警察走了。我被留在小黑屋里,直到晚上都没人再来管我。我一个人在小黑屋里坐着,愤怒、羞辱、委屈、无助,那种被监禁的感受,那种无论怎么解释别人都不相信的无力,那种身心遭受的巨大耻辱,让我永生难忘!黑暗中,时间流逝得极慢。出发前,曾和母亲约定飞机一落地就打电话报平安,这时候她一定因为找不到我急疯了。

我脑海中幻想了无数次怎么痛揍那几个警察一顿,怎么在法庭上对他们进行控诉,那时候,在我心里窜动的已经不是一点点厌恶,而是强烈的仇恨!

晚上,突然来了几个警察,他们莫名其妙地开了审讯室的门,让我出去。外面就是机场,但我还是走不了,各个出口都有安保驻守。我四下一看,机场里还有不少逗留的人,有的睡在长椅上,有的蜷缩在角落里,有的则不安地走来走去。黑暗中,我看不清这些人的面貌,不知他们都是什么人,只见一些黑影到处走动,偶尔能听见咳嗽声、细碎的谈话声。

后来我才知道,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被扣押在机场,既上不了飞机,也没法出去。有的人已经被关押很久了,就在那晚还发生了一件很瘆人的事,一个巴黎的妓女因为被关押在机场,在洗手间自杀了,次日早晨,还有警察到洗手间门口调查。我极受震动,一个生命就在我身边没了,那些德国警察在关押他们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他们心中的绝望?好像他们的生命都是廉价的,不值一提的。我至今忘不了那几个德国警察的样子,他们是那样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在一向倡导人权的西方国家,我却并没有感受到自己是被当成一个“人”对待的,他们看我的眼神充满鄙夷,仿佛我只是垃圾,可以随意处置。

幸好,我还能打电话,我赶紧拿电话卡给我妈打了电话,告诉她我现在的情况。她果然已经急疯了,听我说完后撂下电话就急急火火地到处找人帮我。七弯八绕,终于托到一个朋友给中国驻法兰克福领事馆打电话,交代了我的情况。接下来,就剩下等,漫长的等待。深夜,我在机场里来回踱步、徘徊。

东方既白,机场的人也陆陆续续变多了,我坐在海关入口那里等着大使馆的人来。其间,我就在那儿看着一个又一个顺利通过海关的外国人。那些日本人,没有一个被拦下的;那些美国人,护照丢了,直接拿驾照补办就顺利过关了。那一幕幕,我看得真切,我的怒火,没有因为法兰克福那天灿烂的朝阳减少分毫。

就是在那时,我下定了决心,将来一定要做出成绩,争这口气,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也想证明,中国人不都像他们想的那样不堪!

中国驻法兰克福领事馆的人来了,和机场的人交涉,但他们说我的护照已经送到距离法兰克福公里的地方检查了,要等检查结果,问什么时候能检查好,他们说不知道。

就这样,我又开始等,又在机场等了4个小时,我的护照回来了,说检查完了,没什么事儿,走吧。

我憋着一肚子话,想和这些人理论,但在这儿被扣押了两天,我已经知道,这些人根本不讲理,他们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

何况,我实际上已经不想再待在这个*地方一分一秒。

我回到了巴黎,那时候,我甚至觉得巴黎都充满了温暖,竟恍然有种回家了的感觉。

“离开,是为了回来。”

我心里清楚,我一定要完成学业再回国,当时欧洲的文化发展水平、教育水准确实要强于国内,这也是我为什么即使无时无刻不想回北京,还坚持留在国外的原因。每一次在国外遇到好人,甚至结交到朋友,我也都无比珍惜,是他们给我的留学生涯注入了阳光,让我还怀着希望。

在心底,我有一个理想的追求,希望有一天世界各国,无论什么民族、什么肤色的人,都能平等、友好、和平地共处。

那时候,我明白自己误解了“世界是平的”的含意,这句话只讲述了全球化的趋势,这个“平”,只包含联系,不包含平等。除了我们中国人,还有很多国家、民族的人在世界上遭受歧视,这其中不完全是歧视者的问题,我们自身也有问题。但如果我们只是会愤恨、抱怨,那这个“不平”的鸿沟就会越来越深。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国力不断提升,敞开国门,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逐渐了解了中国,一部分人改变了对中国的固有偏见。现在的留学生在国外感受到的歧视或许比我当年感受到的少得多。祖国变强大了,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出国后外国人对我的看法、态度也会改善。

很多人说,干吗那么关心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但我想说,有时候一个民族的境遇,一个国家的兴衰,都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命运。个人和国家是不能割裂的,尤其是当你出国后,无论走到哪儿,都甩不掉自己是中国人这个事实。你的行为会代表整个群体,别人也会用对这个群体的看法看待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即使是现在,在国外的有些地方,外国人对中国人依然怀有偏见,这究竟是为什么?除了不了解、沟通不够外,我们还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鲁迅先生曾用犀利的笔,尖锐地指出我们国人的劣根性,但这正是出于他对国家的爱,正是因为他对我们国家还怀有希望。

不过,反省并不代表全盘否定,有些国人因为对国家失望,变得崇洋媚外,忘记自己也是一个中国人。我觉得一个人民族的根是不能丢的,就算移了民,变了国籍,但肤色和骨子里流的血都不能改变。有些根本的东西还留存着,外国人看你,也不会完全把你当他们国家的人看待。

一个人失了民族的根,也就失去了一个归宿,任何异国他乡都不会真正成为归宿,不管自己是多么向往。

所以,我既不同意一味地说外国不好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认可盲目崇洋媚外,一个人应该首先认清自己是谁,清楚自己从哪里来,然后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现在,这样,立场就不容易变得偏激。

七年的留学生涯,改变了我,塑造了我,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想法、价值观、行为,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七年的岁月磨砺。这七年,我看到、听到、感受到许多过去从未知晓的东西,许多如果不亲眼所见就不敢相信的事物,它们有好的、坏的,都是真实的,这七年,我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有一句话,我觉得用来描述我留学的这七年非常合适—“离开,是为了回来。”

离开七年,我终于登上了回归故里的飞机。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