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合其吉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本神》强调“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在古代著作典籍之中,“四时”、“顺四时”、“四时阴阳”,都是高频出现的核心关键字眼。细思一番,四时,是生命过程的日常展开,任何有关生命养护的思想理念、方法技术,其基本着手之处,都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生命时空和日常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细节之处。
“四时”,自然是养生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范畴。在导师指导下,笔者查阅了近三十年国内外期刊和博硕士论文,发现四时养生虽然科普文章颇多,却鲜有对于四时养生展开系统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
因此,结合博士培养方向“中医养生理论研究”,本人的学位论文选择“四时养生”为研究题目,拟全面梳理四时养生文献,考辨四时养生源流,深入研究四时养生理论,这不仅于继承发扬古代四时养生思想具有学术价值,也切合于社会大众的现实养生需求,可为现代养生提供文献依据,指导养生实践。研究古代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首先就必须对四时养生的内涵作出界定。
但四时养生又是以“四时”为出发点的,而“四时”作为古代岁时范围的一个概念,本身就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容。鉴于本项研究的重点和本文篇幅的关系,只能简要引述语言文字学关于“四时”概念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四时养生的内涵进行阐释。
由于四时本指春夏秋冬四季,而中国又位于东亚大陆,主体区域属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中华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万物生长规律,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三月“养生”、夏三月“养长”、秋三月“养收”、冬三月“养藏”的四时养生保健之道。
因此,四时养生的基本涵义,应该是顺应春夏秋冬四季阴阳变化规律的养生保健活动。但在中华民族的岁时观念中,“连月为时,纪时为岁”,农历一年有十二个月(闰月则为十三个月),不仅可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还可以分为立春、雨水等二十四节气,甚至每气三候,再分七十二候,而且一日又有昼夜十二时辰的划分。养生活动的开展,从根本上来说,最后都要落实到每日的时间安排上来。四时养生内容的安排,就像作息时间表、课程安排表一样,可以非常具体和细化。
但无论如何安排,都应该考虑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特点。为此,可以将四时养生区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情况。狭义的四时养生主要是指遵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变化特点的养生,而广义的四时养生是指包含一年四季在内又进而细化到月、节气、昼夜、时辰的养生活动,同时还包括拓展为年度之外五年、十年甚至六十年较长周期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的疾病预防预测活动。
不过,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即使是广义的四时养生,其本质特征还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四时养生定义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
当然,从中医学守正创新的立场来看,四时养生必须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要在不断挖掘整理古代四时养生方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古代四时养生的思想理论,传承发展古代中医四时养生文化。但时移世易,今古不同,古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相比,何啻天壤之别。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地看待古代四时养生的历史和文化,理性、智慧地审视古代四时养生的思想和文献,在批判中改造,在扬弃中升华,从古人的经验中获得借鉴和启迪,不仅是本文撰写的初心所在,亦是将来继续研究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