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华仙尼华四杂字文所反映的宁波文化 [复制链接]

1#

《英华仙尼华四杂字文》扉页

《英华仙尼华四杂字文》中的例字:老酒(英文:Wine,宁波话音译:为吴)

鸦片战争期间,英*曾于年7月和年10月两度占领舟山(原属宁波府所辖)。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舟山仍作为清王朝履行条约的“抵押品”,直至年7月才被英国退还。第二次占领舟山后,英*开始了长达5年的殖民统治。为了方便与当地人沟通,侵略者在年5月出版了一本名为《英华仙尼华四杂字文》(下文简称《杂字文》)的奇书,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宁波方言英汉词汇集。《杂字文》的编写者是一个名叫P.StreenevassaPillay的印度人,音译为“仙尼华四”。根据其本人所写英文序言,中英战争爆发后他随东印度公司马德拉斯部队到达舟山,并于年至年间驻扎在此地,担任*中的首席会计。在舟山期间,他出于工作需要,一直学习中文和宁波话,并最终编写出这样一本词汇集。从《杂字文》的内容来看,该书实际上还涉及了第三种文字——印度的泰卢固文,这是马德拉斯的官方语言,仙尼华四用该文字来为宁波话词汇注音。实际上,作者是为了方便印度和中国青年学习英文和宁波话而编纂该书,他坚信学会了中文和宁波话,就可以在中国境内一些英国控制的区域做生意。书中还有一中文序言,文笔流畅,用词典雅,显然是出自中国士人之手。文中表明,对于该书用途的认识是“苟能争先学成英语,早登利路,陶朱可致,猗顿能期。书虽至微,未尝不为贸易中一大助云”。所言即是宁波人使用此词汇集学习英语的好处,这也反映了当时一些与外商接触较多的中国人的看法。

《杂字文》包括中英文序言、目录、英文字母读音表、基本音节与常用单词、基本词汇等几部分,后三部分中用来标示读音的汉字均为宁波方言发音。如英文二十六个字母的读音分别是:A(安)、B(皮)、C(西)、D(地)、E(意)、F(谒夫)、G(除以)、H(安取)、I(阿以)、J(全以)、K(开以)、L(约而)、M(安呒)、N(安唔)、O(倭)、P(屁以)、Q(勾河)、R(挨肋而)、S(约四)、T(帝)、U(右)、V(未)、W(特浡流)、X(约克四)、Y(会)、Z(士亥特)。又如,seat注为“西脱”,hand注为“苋特”,其中“脱”在宁波话里发汉字“特”的音,而“特”则为“得”音。基本词汇共计个,按照类别分成72门,分别是:天文、人事、身体、心里、残疾、心意、亲戚、说亲、交友、生产、书房、屋宇、用人、屋料、厨房什物、善心、恶心、疾病、疮*、药材、有病、饮食、茶食、下饭、糕、衣冠、男衣服、女衣、首饰、省府、店铺、庙宇、庙宇器用、经营、账目、经济人、海防厅、城垣、国度、出征官、舟船、船上什物、讼事、官职、讼非、口舌、罪犯、审断、书册、制造、什物、陆乘、人客、戏顽、音乐、*具、孩童戏耍、行走、乡村、栽种、果木、走兽、飞禽、虫豸、鱼、金银、珍宝、颜色、财物、数目、节气、月令。各门词汇多寡不一,少的如“海防厅门”,仅有3个词汇,最多者为“月令门”,共个词汇,一般门类约在10至40个之间。“月令门”词汇数量多是因为它是最后一门,其中大量词汇实与月令没有关系。《杂字文》正反计为一页,正文共计页。每页的一面分为两排六个正方形的格子,一词占一格,即使一页写满的情况下也只12个词。格子里通常有4列文字,除了宁波方言词汇外,还有用泰卢固文为该词汇所作的注音、相应的英文词汇翻译,该英文词汇的宁波方言读音(用汉字注音)。每个方格内的右下角都编有该词在本门中的序号。

从内容看,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与浙东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二是反映当时中外经济贸易活动;三是与官府有关的事物,可以说都是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也有非常浓郁的宁波色彩。比如,《杂字文》中的“舟船门”和“船上什物门”共53个词汇,提及的船只种类包括:大船、民船、厅船、航船、渡船、捕船、白同船、钓船、舢板、树牌等,这些都是当时浙东海上交通和渔业作业方式的反映;绳索、桅、大桅、头桅、推梢、风篷、大篷、头篷、锦顶、长律、油布、绳梯、号头等船舶构件可以让人大致了解浙东船只的造型样式。在“男衣服门”中录有“龙裤”一词。龙裤是浙东渔民的传统服饰,据说始于清康熙年间,其特征为直筒大裤脚,裤腰宽松且左右开衩,前后叠皱成纹,在裤腰的开衩处有四条带子,用于穿戴时束腰保暖。在“人客门”中的“人客”一词,对应的英文是ofthetreat(请客、招待),至今宁波等地的方言中仍用“人客”表达“做客”之意。在“乡村门”中载有大岙、一乡岙、本岙等词汇。“岙”字在浙东一带的地名中较为常见,多指山间平地或海边港湾。《杂字文》对佛教词汇非常重视,词汇集正文以“天文门”为首,该部分本来是介绍自然地理方面的词汇,但在初始便是菩萨、释迦牟尼佛、如来佛等佛教词汇,另外还有“庙宇”、“庙宇器用”两门,计73个相关词汇,这想必是与协助编纂词汇集的中国人佛教信仰有关,也从侧面说明了佛教在宁波影响之大。

由于仙尼华四在英*中从事财会工作,编撰《杂字文》的主要目的又是为了促进中英贸易,因此书中收录了大量和贸易相关的词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东的商业情况。比如,“店铺门”罗列各种店铺名,有咸货店、过塘行、蔬菜店、南北货店、鸡鹅鸭店、肉店、鱼店、钱店、兑换银店、酒店、茶坊店、水果店、椀店、树行、照牌、小木店、皮鞋店、药店、糕饼店、绸缎店、布店、书坊店、纸劄店等。又以“店官”指代各类店铺的经营者,比如肉贩为肉店官,书商为书坊店官。最有趣的是“叫衣店官”,初见此词让人不知何谓,而该词的英文释意为auctioneer,即拍卖师,这更令人感到不解。几经搜检资料,笔者才大概猜测出这个“叫衣店”应该是“尺衣铺”,即旧衣店,是解放前宁波极为流行的一个行业;铺中的店员称“尺衣倌”,也就是“叫衣店官”了。据说旧时宁波街头,“尺衣倌”们为招揽生意,常随机叫卖,出口成章,唱词生动贴切,独具地方特色,被称为“尺衣歌”。可能在仙尼华四看来,这种叫卖旧衣,众人围观出价购买的方式有些类似于西方的拍卖活动,而尺衣倌也就成为拍卖师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饮食门”涉及肉类的词汇中,牛肉占了较多的篇幅,如牛舌头、牛肚、牛肉粥、牛腰肉、后腿肉、心头肉、炒牛肉、小牛肉、牛肝、牛头、牛卵汪、牛腿、牛蹄,等等。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牛、敬牛的习俗,*府也对耕牛予以保护。但“饮食门”中对于牛各部位分类之精细让人感到惊讶,这应该是由于英人惯于食用牛肉,将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带入了浙东。

仙尼华四的中文水平有限,对于许多汉语词汇理解并不准确,所以《杂字文》中的一些中英文词汇在今天看来是完全不对照。比如,“扣肉”译作sausage(原意为香肠),“东坡肉”译作muttonchop(原意为羊排),“金銮殿”译作theseatofgovernment(原意为*府所在地),“洋银”译作onedollar(原意为一美元);又如,“音乐门”里所介绍的中国传统乐器,均用西洋乐器英文名称来进行翻译,所以“琵琶”、“箫”、“弦”就被分别译成fiddle(原意为小提琴)、flute(原意为长笛)和guitar(原意为吉他)。另外,《杂字文》中的词汇皆为宁波当地常用词语,而当时中西交流所产生的大量新词则极少收录,只有“中海”(themediterraneansea,即地中海,音译为:地灭狄得来宁西)等寥寥数词。

实际上,这本词汇集是在英*撤离舟山前夕仓促出版的,不仅有多处漏字错字、译释不全的情况,甚至没有按照原计划编辑完成。从该书中文目录最后提到“后附英华问答”可知,编者本来还要附上一些对话,但“问答”部分最终被省略了。由于英人放弃了对舟山的殖民统治,遂缺乏学习宁波方言的需求和动力,《杂字文》很快就被忽略,影响极小,直至今日都鲜为人知。

《杂字文》只有字词而无句子,许多词汇的英文都不能准确表达中文字词的含义,更没有介绍宁波方言的发音、语法,这对于使用者来说颇为不便。不过其所记英文的发音,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宁波方言的语音特点,对于研究当时的宁波方言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50年代之后,宁波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发明了用罗马字拼读宁波土白的方案,此后各类宁波方言读物陆续问世。但《杂字文》开宁波方言中英词汇书籍编纂之先河,其首倡之功不应被忘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在形成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的重要支持。仙尼华四说自己编写这本词汇集得到驻扎舟山的马德拉斯炮兵部队JamesJackson和居住在定海的ShongeShing先生的帮助,并由宁波的ChewHaikoo校对。而在《杂字文》的扉页上还标有“定海舟山南门外太保庙内刊,宁郡东壁斋刻”字样,这也意味着该书的刻版是在宁波城内一个名为东壁斋的书坊,书版制成后又运至定海太保庙内刊印。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词汇集是中外合作的产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