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土耳其、法国并称为世界三大美食之国,三大美食王国各有特色,菜品种类也多是琳琅满目以及各具特色的口味,咱们中国可以说是三大美食国之首。年传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了中国各个地区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中国因为地大物博各地方口味不同,菜品种类不同又分为八大菜系,可谓是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美味的需求,其实美食在中国古代是有局限性的,他的局限性在于人群,往往只有家境优越才能吃的上美食。古代穷人的一日三餐到底吃的啥呢?虽然朝代更迭不乏盛世之年,可最多就是能让人吃饱罢了,更别说在碰上啥战争,天灾人祸,统治者的剥削等等情况下饿死人都是常事。
现代人基本上是一日三餐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古代人一般只吃两餐。西周时期,人与人的社会地位相对平等,贫富差距不大。小麦与大米这类细粮的种植面积都非常小,小麦也是商朝末期才传入中国的,因此大多数人吃的还是小米高粱等粗粮。即便是粗粮,底层人民也不是能吃的饱的。
古代农民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自己的土地,大部分是雇农,这也就意味着土地的收成一大半要交给地主。所以在粗粮很少的情况下,野菜也成了他们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存在,为了减少对粮食的需求,他们一般不吃早饭,午饭差不多在中午的11点,晚饭要到下午的四五点。
古时候穷人每天的饮食是什么?
随着商朝末期小麦传入中国,农民开始种植小麦,但是产量极低不像小米高粱这等粗粮产量大。在交完粮后,自己剩余的小麦特别少加之冬天口粮短缺,不可能吃的上纯小麦面粉,就必须加上小米高粱这等粗粮一起食用。之后随着大豆传入中国,他们的餐桌上也加入了大豆,不过大家也知道大豆口感一般。
可产量相当的大,加工过程也相对简单。直到宋朝,人民生活才有了显著提高,一日三餐才成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标准。元、明、清之前古代的普通百姓的主要食物还是粗粮,之后由于小麦的大范围种植,农民获得的小麦更多加上红薯土豆传入中国,一年四季都能吃的饱了。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七千年前南方就开始种植水稻,因此他们的主要食物还是大米不过物产种类相比北方丰富。肉类这种只有富人才吃的起,古代是禁止杀耕牛的且不饲养专供食用的肉牛,一般市场流通的牛肉基本上是正常死亡的耕牛。富人阶层很少食用牛肉,农民因为和耕牛打了一辈子交道也很少食用。
猪肉羊肉因为膻味比较大需要用到香料处理,在古代香料是很贵的所以猪肉也基本不是普通百姓的能吃的上的,古代的花椒盐以及其他的香料调味品的经销都把握在官府的手中,油盐这类基本的饮食调味品在现代已经相当普遍可是古代这对于普通家庭是比粮食还要珍贵的,或许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奢侈一把了。
普通农民的收入情况
再来说说普通农民的收入情况,据史料记载,文景之治时期,一户农品收成达到了十几石引得众人羡慕,换算下来一石相当于现在的块钱,在这样的丰收年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一两千块钱而已。往往很多所谓的盛世之年只有表面繁荣,大唐盛世农民百姓的生活依旧艰难。
只有一部分能做到维持正常的生活需求,其他的只能靠野菜度日,什么都没有的就只能靠借贷最后还不上家破人亡。明清时期玉米红薯大量种植产量也大情况能稍微好点,中国北方多山位于山区的农民产量会大幅减少红薯都吃不饱。
如果遇到灾年,农民那是靠天吃饭的,一旦遇到天灾、洪水、蝗虫泛滥家里无粮野菜也没有就只能啃树皮。遇到灾年富商便会大量囤粮以便高价出售,还将灾情分为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售卖价格也不相同,一般情况的灾情粮食价格会翻一倍,更严重的情况下粮食价格会高的离谱,普通百姓基本就不考虑购买粮食来解决问题了,只能想别的办法。
若放到现代,我们可能坚持不了一天
碰上大饥荒时期粮食价格有市无价,百姓遍开始逃难,他们一般会就近选择灾情影响不大的地方,且成群结队一路走过之地可以说是什么也不剩,更有甚者选择选择观音土,可是观音土只能让人有饱腹感并不能肠胃消化,到最后被活活胀死。
碰上大灾年富商的屯粮基本上会被官府买去用于赈灾,古代律法规定用于赈灾的粮食煮出来的粥必须是筷子扔进去而不沉底,可是经过层层盘剥到了百姓哪里只有清汤寡水。在饿急了的情况下人吃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明史记载在发生大灾之年为了不被饿死,因为舍不得吃自己孩子就有了交换孩子的易子而食。若是放到现在的话,想必人们连一天调剖坚持不下来吧。
结语
这就是古代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能活着已是万幸,他们想的就是吃饱饭就好,影视剧里的能下馆子喝酒吃肉的那都不是普通百姓,每天大鱼大肉怎么可能,现在咱们每天浪费了多少粮食,大鱼大肉都吃腻了生活过好了也要珍惜粮食,做到不浪费、不糟蹋。虽然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之前那个年代,更没有经历过饥荒,向大家都知道一天不吃饭回事怎样的感觉吧。最后下望大家能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爱惜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