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品食物,谈人生,聊文化之唯美食不可辜负也 [复制链接]

1#

董克平曾在《口头馋》中说到:“喜爱美食,是生活的一个乐事。佳肴不仅可以品味饱腹,还可以在享受色香味的同时,了解沉淀在美食中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由此可见美食的功能何其之广;也有人说:“吃食是一种幸福,品味是一种情趣。”,所以吃也要吃出一番风情来,因为美食并非只是填腹的工具,更是代表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心情。

中国古代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且对美食的品质追求也很高,正如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能够体现这一点的一是中国的菜系之分,山东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安徽菜、广东菜以及福建菜八大菜系;二是风味多样,具体表现为“南米北面”,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四大风味就指的是鲁,川,淮,粤;三是中国人对于食用美食的季节也有着细致入微的讲究,据自然韵律的变化而变化。

古谚语有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春季气候由寒变暖,此季节芽类蔬菜肥硕鲜嫩,不仅促进升发,顺应时令,而且芽还具有清热的功效,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由此来缓解春季气候干燥导致的燥热;夏季气候炎热,瓜类可以清热化湿,帮助排除*素,又清淡可口,适合夏季降温防暑并且瓜类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能有效补充夏日流失的大量水分,帮助人们度过湿热难耐的日子;秋季阳气收敛,果类富含维生素且不饱含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对健康大有裨益;冬季天气寒冷,根类普遍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还可以用来替代部分主食,给人体提供较多的热量,抵御冬寒。

美食不仅仅是果腹的必须品,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明朝沈榜着《宛署杂记》载:“元旦拜年,作扁食。”,因为吃饺子为两岁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以及饺子形状如同元宝,有招财进宝的意义,所以春节吃饺子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元宵节吃汤圆,而汤圆代表的是合家幸福,团团圆圆;端午节吃粽子,因“粽”和“中”音相近,所以取“功名得中”之意,又因“粽”和“宗”音相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中秋节吃月饼,是因为月饼代表团圆,以及出门在外的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重阳节吃重阳糕,它的第一个寓意是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第二个寓意是迎福避邪,正如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额头,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第三个寓意是敬老之举,正如江南流行的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由此可见美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可见一斑。

一些著名美食的来源也是别具一格的。据说苏东坡曾到过江西永修一带,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治好了病,农民感激他留他吃饭,席间苏东坡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于是被做饭的人听到了,以为是苏东坡教他煮肉的方法“和草整煮透心香”,就将草和肉放在一起煮,后世称为东坡肘子;

再如叫花鸡,相传是一个叫花子沿途讨饭到常熟县,偶然得到一只鸡,想杀之烹煮,可又无佐料,只能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泥、柴草,把鸡放入火中烤,等熟后剥去泥壳,鸡毛也随之脱落,露出了鸡肉,于是叫花鸡由此而生;再谈臭豆腐,清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失利后为下次再考,他一边读书,一边拿出在乡里磨豆腐的小技维持生活,有一次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时值正夏,他怕放坏,便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上佐料,放入缸中腌制,过后他把这事给忘了,到秋天才想起,打开缸盖,豆腐成了绿色,臭气扑鼻,他尝了尝,别具风味,将其送给邻居,邻居尝后无不称奇,之后臭豆腐名扬天下;除此之外,羊肉泡馍,皮蛋,凉皮,肉夹馍,关中面等美食也有着神奇的传说。可见,美食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美食在诗界也有着广泛的记载。苏轼的诗词书稿记录的美食佳文数不胜数,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等都对美食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深”,“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他还特别写了《老饕赋》来表达自己对美食的爱——“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人生几度沉浮,他却豁然待之“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又如李渔的《饮馔部》,他写“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来表达自己的饮食观,他的养生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再如陶渊明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以及近代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和周树人的《知堂谈吃》,他们写的是美食,品的是人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