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775479.html本文乃作者瑞瑞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国尊老礼俗与美食文化的关联
中国烹饪文化特殊发达的原因何在?这是饮食史研究首先要予以解答的问题之一。然而这方面的探讨仍较薄弱。年《光明日报》上有一篇论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讲究吃》,其中提出四大论点略为:有闲阶级的追求,因抑制工商资本而致的高消费,缺乏宗教的世俗文化的享乐至上,“关系学”面子、人情。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似未抓住本质。笔者近年在写作《尊老与中国文化》中对饮食文化发生兴趣。尊老文化的大量史料从特殊角度提示:古老的养老礼俗,是导致中国烹饪发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加以阐述,辞源学的相关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基础结构上的触目特点,就是氏族宗法制度的发育完备和从未中断。由于家族社会的延续性,原始部落中长老主*的礼俗得以不断传承并发展为伦理、*制。与此相应,中国的文字也古今一贯,其中保留了不少文化人类学的信息。
中国传统美食月饼
关于“人类文明始于饮食”,陶文台先生曾从文字学方面作过全面论述,这里,笔者再从养老角度补充一些辞源学的考察及相关材料。先看“福”和“寿“。《尚书洪范》提出最早的幸福观,“五福”竟有三者与寿直接相关。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寿”的观念实为“寿昌”,即家族生命的繁盛。这种观念是由农业社会聚族定居的存在决定的。
逃亡的“亡”,后来与死灭同义。为此作为家族核心,老人的长寿是至关重要的。对比游牧文化,在不断的转移中,衰老者往往因冬季不耐跋涉而成为不得不甩弃的负担。老人的长寿必须从饮食上予以保证。“福”字的设计,即从食物立意,在殷墟甲骨文中更曾用原始陶制食器“鬲”表示。“寿”也与饮食有关,它的第二义项作动词用,意为向尊者献酒祝愿。
殷墟甲骨文
《孝经》说:“礼,敬而已矣。”敬的极致为祭祖祭神。《说文》:“礼,从示从豐。”“豐,行礼之器也,象形。”按:指像盛有祭品的食器之形。不仅饮食,美食的追求也与礼有关。如《礼记。礼器》所谓“大飨(太祖庙之祭)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五州之美味……“主持祭礼的都是老者。
其实“养老”一词古代有特定内涵,专指帝王在太学中主持的尊老仪式。尊老礼俗的这一最高表现有其广大基础,就是孝亲(包括天子的孝亲)。孝亲被简称为“养”,养老必以食,这是不言而喻的,天子的养老和庶人的字来都两不开美食。美食必以之养老,这却不免使今天的人感到诧异。
宾州十大孝亲敬老最美家庭
中国饮食文化中从食到味
儒家“四书”之一的《中庸》是一篇哲学著作,其中有一一句名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孙中山先生说,原先西方人只知道法国菜为世界之冠,他所说的“中国之味”,当然不是“中国”给人的味感,而是中国菜肴。本来只是一种感觉,但在中国却成为美食的代称。这种用法十分古老,把食称为味,会使西方人感到诧异。一切美味都必须以食物为载体,但食物却未必有美味,所以列子嘲笑以菽藿为美味的农夫。
孙中山与宋庆龄双人铜像
个人之间有一般特殊之别,类推起来,民族亦然。而中国人这个民族的特殊知味,早已由日本学者篌田统先生在《中国食物史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味本是食物的属性,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它从食中逐渐孕育、分离,形成与食对立统一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这种过程,按黑格尔哲学的用语,便叫作“异化”意思是:某一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哲学上,异化属于辩证法范畴。中国古人虽然对异化没有明确阐述,但作为辩证思维发达的古国之民,对客观世界中的这类现象,早有深刻的认识。这种令人吃惊的观念能在中国产生,从哲学上看,也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就是所谓“理一分殊”。宋代理学家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理”的前身是“仁”,而“仁”的本质即是生命。动植物和人一样都有生命,所以任何生物的躯体,“理”应能够营养人的生命。
宋代理学家朱熹
所谓“以脏补脏“(例如以肝补肝)的信念亦出此理。如*蛇只要去掉齿部*腺,河豚去掉卵巢等处,仍属美味。荒年食用的野草,也提醒用水焯过再食。通体含*的生物,也当作药物。值得注意的是,药物的品种量词或代词即为“味”,“味”的外延超过“食”,可见“味”的异化是多么彻底。
饮食伦理内涵
本文则专门探讨食物品类与伦理的关系。动物的肉他当然更不吃了。可以给他贴个现代标签“激进的素食主义者”。人类不拿生物当食物就得饿死,这是尖锐的矛盾。年美国出版的专著《饮食和伦理的辩证法》就是研究这个矛盾的,其中显示素食主义思潮日益流行。有的素食主义者是为了健康,但多数为了道德。
亚里士多德雕像
古希腊就有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多位学者曾提倡素食,但这在畜牧肉食的西方很难实行,明代有学者谈到吃动物肉时提出“天生万物,大概以有益于人者为贵。”,这种价值观可以作为饮食伦理的一条原则,但只涉及社会功利方面,另一方面,内心的善也很有意义,托尔斯泰认为只要有屠宰场,就有人类的战场,连菜心都不吃的人按道理是不会对人类残忍的。
从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可以找到答案。今天机械化饲养的鸡、猪等的被食用,还很少受到根本质疑。清代才子李渔在美食专著《闲情偶寄饮馔部》中,通过一段精彩的论述提出了另一原则。在西方,有的教派曾提倡禁欲吃素,却把鱼视为素食,跟畜肉分别开来。由此能推演出现代生态学的先进思想:动物是否可吃,特别应当从物种保存的角度来判断。生物物种的生命价值远远超过生物个体的生命。越是珍稀动物,其生命的价值越高,越不能充作食物。
参考资料《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