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好书至味中国幕后啃硬骨头,为
TUhjnbcbe - 2023/7/18 20:45:00


  要为“吃”著书立传,得先啃下几块“硬骨头”。


  4月23日,“全民阅读大会·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盛典上,《至味中国·饮食文化记忆》(以下简称《至味中国》)获评人文社科类“中国好书”。5月23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对《至味中国》奖励30万元。


  这本饮食文化好书的“出炉”并不容易。从确定内容到邀约作者,从单品成书到“中华文脉”,都像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大棒子骨”。


  讲“吃”的书中藏着哪些“硬核”谈资?编辑“吃”文化图书过程中遇到的“硬骨头”如何啃下?近日,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采访了《至味中国》的编辑团队。


  “硬核”谈资


  如果没有“烧烤”,人类可能至今未脱离“猿人圈”


  餐叉在中国已经有了年历史?商纣王昏庸竟与使用的酒器有关?宋代一位“地级市市长”居然雇不起“厨娘”?让美食家苏轼感叹“堪称八珍之馔”的其实就是生萝卜就盐佐饭?


  当我们谈论“饮食”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至味中国》给出了更多关于饮食文化的“硬核”谈资。


  在世人眼中,商纣王是有名的昏君。在溯源商纣王的昏庸时,一般人都会说是色令智昏。《至味中国》却提出了另一种视角:


  “商纣王的可悲不仅在酒精中*,恐怕还有铅中*症状。商代所用的青铜酒器,乃是铜、锡、铅的合金。商代年代愈晚的青铜礼器,以铅替锡的趋势愈为明显。”


  “商纣王长期使用含铅量高的青铜器饮酒,可以推测他大概是铅中*,患了典型的谵妄症,神志恍惚,出现幻觉、错觉、胡言乱语等症状。”


  宋朝太守,也就是知府或知州,大概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长,所享俸禄是比较优厚的,大概石,即便如此,却雇不起厨娘。这是为何?《至味中国》是这样讲的:厨娘红裙翠裳,大方娴雅。所带全套厨具多为白银所制,刀砧杂器,一一精致。做筵席时,等下手们将要烹调的物料洗剥停当,才上场烹饪,“惯熟条理,真有运斤成风之势”。厨艺了得,宾客赞不绝口。不过,厨娘进门要用四抬暖轿迎接,做完筵席还要当面讨赏,锦帛百匹、钱三二百千。难怪太守连连叹道:“此等厨娘不宜常用!”


  《至味中国》笔涉史前至明清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细读之下,新鲜的见地、有趣的故事里还能窥见人类的进化、文明的演进。


  饮食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最近,淄博烧烤火遍全网,烧烤其实始于人类的“火食”。人类自从可以控制和使用火,能够吃上比较稳定的火化熟食,进化的速度也随之大大加快,体质形态越来越接近于现代人。如果没有火化熟食,我们现在或许还在猿人圈里徘徊。


  饮食也生发了“礼仪”。人们在烹调食物时,一点也不敢怠慢了神,崇拜的方式就是用自己喜爱的饮食去献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范性礼仪,“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仪性社会建立的基础,就在这一饮一食之间。


  “硬核”大纲


  编辑“主动出击”,“啃”透大部头,梳理大纲打动作者


  写一时一地的饮食文化易,写整个中国的饮食文化脉络难。“饮食文化”,是“中华文脉”丛书第一批出版计划的重点选题,找谁写,也极为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饮食考古第一人”王仁湘无疑是最佳人选。


  年9月26日,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原传媒”)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秦予、河南科技出版社编辑冯俊杰、河南科技出版社“中华文脉·文化创造”项目部外聘专家王昕,赶往北京拜访王仁湘。


  三人与王仁湘畅聊一上午,愉快地“啃了大棒子骨”,但写书这事儿,王仁湘觉得难度挺大,加上时间紧张,只说“考虑一下”。


  他没想到,此后没多久竟收到一份《选题论证书》,除了选题意义、选题内容,还提供了选题创新点、风险分析、已出版同类图书情况、项目实施计划······


  原来,北京一行既定目标未达成,杨秦予就耗时两个多月,梳理作者资料,查阅书籍,初步确定编写思路,“以考古学家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华饮食的发展流变”。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原传媒”)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秦予


  这样一种叙述方式,既打破了饮食文化类专著以学术性语言、专题形式阐述的框架,也符合“中华文脉”丛书定位,王仁湘很认可。


  选题论证通过后,王仁湘仍无暇顾及拟定编写大纲,杨秦予再一次“主动出击”——梳理图书写作提纲。她先是埋头“啃”起“大部头”:从中国饮食史、饮食文化学科开拓人赵荣光的《中国饮食文化史》中,系统了解了饮食文化发展的“六个阶段”和“七个分期”;从《古代齐鲁地区饮食文化研究》中,认识到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特色和时代共性;从《千古食趣》中对节令饮食、古今佳肴中的民俗典故有了概览。后又反复阅读王仁湘已发表或出版的论文和专著,寻找突破点,更加确定了要以“通史”的角度来写饮食文化。

编校手稿


  历时一个多月,杨秦予梳理出大纲初稿:以时间轴为线,贯穿中华饮食文化的蒙昧时代、萌芽时代、昌明时代和昌盛时代。同时,从不同阶层人群的饮食活动、中国的餐具演变、中国人的饮食特性等与大众生活相关的细节出发,呈现饮食背后的文化脉络,并在每个章节中以主题词形式提取出主要内容。


  看到这份提纲,王仁湘眼前一亮,欣然应约。在《至味中国》后记中,王仁湘写道,“写出这样的提纲,一定费了不少心力,让我从中看到了她(杨秦予)的毅力,她特别想促成此事。后来合同签订了,觉得这一份提纲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含量密集的好书“诞生”,要生动,也要准确,这离不开编校环节的精心打磨。


  杨秦予收到第一稿后,发现字数严重超标,需要删减;节下一级标题设置不合理;有些内容过于学术,有些内容前后重复,建议删去。第一稿退作者修改后,又发来第二稿,发现图文不符、引文错误、插图存在版权问题等,又一一指出后退作者修改。


  负责书稿审阅的责编冯俊杰、复审吴贯一、终审汪大凯,对照着《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二十五史》等工具书和原始文献,认真核对每一处引文。有的引文在网上呈现的是五花八门,冯俊杰登录权威网站进一步检索搜寻,对照着竖排繁体的影印版文献,一一核实,用从业二十余年一以贯之的“严苛”,确保新书经得起检验。其间,冯俊杰还就书的章节架构、内容取舍与作者多次交换意见形成共识,使得整体布局优化、文字恰切。

河南科技出版社编辑冯俊杰


  “硬核”评价


  《至味中国》在同类作品中是最高水平


  “《至味中国》写出了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呈现了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新斌这样评价,“这本书集学术性、趣味性和美文于一体,可以说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对饮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论述,在同类作品中应该算是最高水平。”


  张新斌认为,王仁湘是考古研究者中鲜有的能把文章写“活”的学者,在饮食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积累深厚,又擅长大众化表达,能将“考古与饮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娓娓道来。


  “他在研究中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图像考古学’,就是依据大量出土文物上面的图案、造型、场景进行研究,这在本书中有充分体现。”张新斌说,这些文物大多在河南出土,所涉及人物也多与河南有关,展现了中原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内容,同时体现出中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十分符合“中华文脉”丛书“从中原到中国”的立意和定位。


  《至味中国》是“中华文脉”丛书中第一本获评“中国好书”的图书。如何看待其意义和价值?


  中原传媒副总编兼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主任郭孟良认为,“中华文脉”丛书旨在梳理中原文化源流,弘扬*河文化精神,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突出四个关键词:大众化、时代性、人文精神、国家价值;“中国好书”推选图书具有较深的思想分量、较高的学术含量、较强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注重原创性和系统性,“《至味中国》获评‘中国好书’,这是对‘中华文脉’丛书的肯定,为后续推进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我们要沿着这个定位和思路走下去。”


  据介绍,“中华文脉”丛书计划用10年时间,出版种融媒体出版物,这不仅是一次大规模融媒体实践探索,也是一项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对文化界、出版界和学术界来说,都无异于一块儿“硬骨头”。


  项目于年8月20日启动,种选题清单中已经策划实施80多个。年6月,包括《至味中国》在内的首批15种图书集中发布。目前,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及中国行旅文化、汉服文化、中医文化等大众话题,一批高质量出版物正紧锣密鼓推进中,部分图书将于近期面世。


  张新斌说,期待河南出版界继续深挖作者资源和内容资源,在邀约国内知名专家、行业大咖书写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同时,挖掘一些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专业研究的、同时在国内某领域有影响力、文笔较好的省内作者,结合“河南兴文化工程”项目成果和热点学术话题,推动“中华文脉”丛书项目取得更大进展,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郭孟良表示,“从去年开始,我们注重放缓数量、提升质量,实施‘一流作者合作计划’,集聚高端作者资源,为最重要的话题,选择最合适的作者,把内容做精、做细、做扎实。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持全程深度参与,确保丛书定位有效落实,加强全媒体营销,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推动‘中华文脉’丛书实现更大突破。”他期待越来越多“豫版好书”跻身“国家队”,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河南力量。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魏文杰/文赵墨波/图

编辑张磊

校对黎川红

审核田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好书至味中国幕后啃硬骨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