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续小儿语第7集张清泉教授主讲
TUhjnbcbe - 2024/8/25 17:14:00
白癜风医院福州哪家好 https://m-mip.39.net/nk/mip_6223398.html
80:29

《续小儿语》(第七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台南极乐寺

/8/16

好,我们继续《续小儿语》,请翻到课本的第九页,倒数第三行,“才说聪明”:

学生:“才说聪明。便有障蔽。不着学识。到底不济。”

老师:“才说聪明,便有障蔽”,这个“说”是自己说自己,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所以叫自称聪明。我们有时候常常在读书,或者是碰到一些事情,心里头有一点小小的领会,别人都不知道,只有我懂,这个时候,难免心里面就会有一点点得意,喜形于色。他得意有时候就会得意忘形,就会流露出你内心的自满,或许就向人家炫耀一下。不管你是口头上说出一些炫耀的话,或者是表情,表情都会显现出来,这个在身边的朋友、同学,大家朝夕相处,都感受得出来,很明显,你心里面在想什么,人家一看都很清楚。所以当你心里面有一点点的念头,觉得我还不错,我还蛮聪明的,别人都不懂,只有我懂,这个时候就另外一个蒙蔽、“障蔽”,就跑出来了,盲点,这个蔽就是遮挡、遮蔽,用我们现在另外一个说法叫做盲点。

盲点就是自己看不见,别人却看得很清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盲点,别人却看得很清楚。譬如说我讲话或许有些什么口头禅,自己不知不觉,但是你们听课听久了,就会觉得某一个老师,都会有一个口头禅、习惯用语;或者有的习惯推推眼镜,摸摸哪里等等,这个都是自己的不知不觉的习惯。所谓不知不觉就是自己不知道,那就是盲点。再往深一层讲,我们的思考模式,碰到事情习惯性的反应,每一个人都会形成一个特有的模式,就是这个人的个性,这个人的习惯性的思惟。譬如说碰到自己发生了一件事情,或者是说发生了一件错误,大家习惯性的反应就是不是我、不是我,对不对?都把责任尽量往外推,这跟我无关、这跟我无关。这就是自己的盲点,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盲点,好的都往自己身上揽,不好的都往别人身上推。所以“才说聪明,便有障蔽”。

古代的这些读书人,他们自我要求更高。像宋明的这些大儒,我们一般讲宋明理学家,虽然说他们有一些观念思想不是很中肯,譬如说他们对佛法有一些有排斥,但是他们有些在自我的修养上面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有一句话他们就这么讲,才是圣贤,便为禽兽。听过这个话吗?什么叫做才是圣贤便为禽兽?跟这里的语意有一点类似,才说聪明,便有障蔽。才是圣贤就是认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认为自己已经成圣成贤了,当下这个念头,你看古人就这样给他呵斥,当你有这个念头,已经落到禽兽去了,很严厉的斥责,对不对?认为自己,当然这个跟我们讲的希圣希贤,这是两回事,希圣希贤是我希望朝着圣贤的目标来努力;这个说才是圣贤,便为禽兽,意思就说你才起了一个念头,认为我已经是圣贤了,当下就变成禽兽了。这个有点像佛家讲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过吗?还没有得到,你说你自己得到;还没有证到那个果位,你说你已经证到那个果位。那个叫未得,第一个未是未来的未,还没有那个未;第二个谓是言字旁那个谓,说的那个谓。未得,你说你得;未证,还没有证到,你说你已经证到了。

我们因为这个是小儿语,所以他没有讲得那么深刻,就以小孩子的程度,小孩子的状况来说。现在很多小孩子从小父母亲重视,所以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他背诵,背《三字经》、背《论语》、背诗、背种种的这些经典。但是有一些家长可能会有一些偏差,或者是一不小心就会让这个小孩子,譬如说有客人来了,然后就请小孩子表演背诵,大家就称赞,好棒、好棒、好棒,久而久之,就会助长这个小孩子的什么心?得意、了不起。

记得很久以前,我们邻居就有一个小孩子,一个小女生,很可爱,她也背了很多。结果有一次,一样,就是朋友、长辈、客人来了,碰面了,然后就请她念一首诗,背一首诗。念完以后,她竟然后面又加了一句:“怎么样,我很了不起吧”。这下完了,她的家人听到这句话吓到了,以后不敢再这样子了。所以小孩子他的成长过程你要很留意,我们背这么多东西是很好,可是千万不要助长他的慢心,傲慢心、骄傲,这个对各位以后推广传统文化,也是要留意到这一点,否则你背得再多,背得愈多反效果愈大。这个很细微,一开始你发现有这种症状的时候,就要去调回来,免得让他一直这样发展下去。

所以“才说聪明,便有障蔽”,那个念头一起来,无形中就是变成你的盲点,遮蔽自己。遮蔽自己什么?更进步、更提升层次的一个障碍。

“不着学识,到底不济”,“着”就是显,明显、显扬、昭著。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到头来如果不是以你的学问见识来显扬自己,这个显扬不是自己自吹自擂,是水到渠成,是你有这样的一个学问,你有这样的见地,你的学养够了,自自然然有朋就自远方来,大家就推崇你、尊敬你,这是一个自然的而不是刻意的。有一句话说:“有麝自然香,不必当风扬。”麝香听过吧?麝香是麝这种动物,它的身体上有一个特殊的气味。你有这个麝,自然就会有散发出那个香气,不必刻意的去宣扬自己,当风扬,不必在那个风口在那个地方,像现在你在汽车出风口放一瓶那个什么香水,或者在那个冷气口放一个什么让空气有味道的东西,那个叫做当风扬,把它撒出来,飞扬。“不着学识”,你不是真正的以你的学问学养、你的见识做根柢,这样子的话终究不中用、不成功,不济,“不着学识,到底不济”。

所以《论语》上面有一则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庄重相反就是轻浮,不可以轻浮。所以要庄重,庄重就自然有威严,不怒而威。有的人就长得天生就是很有威严,看着就让人肃然起敬,不苟言笑;有的人再怎么样凶,人家还是不怕他、不理他,所以不重则不威。

后面这一句“学则不固”,注解有很多不同的讲法。第一个讲法是顺着前面来讲的,你不庄重就不威严,你的学问就不坚固,那是把固解释成坚固,这是第一种讲法,学则不固,不坚固。第二种讲法是把固解释为蔽,就是我们刚刚讲的遮蔽、蒙蔽、障蔽。君子不庄重就不威严,如果你要克服这样的一个毛病,克服这种不重、不庄重的毛病,就是要学,学习,就是要读书,亲近善知识。能够学习、能够读书、能够亲近善知识,自然就不会有前面所讲的这种障碍、遮蔽、蒙蔽。这样听懂吗?这是第二种讲法,把固解释成蔽,痼弊、遮蔽、障蔽。再讲一遍,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如果要克服这样的毛病,不庄重的毛病,没有威严的毛病,就是要学习,就是要读书亲近善知识。能够读书亲近善知识,努力学习,自然就不会有前面所讲的那种痼弊、障蔽,听懂了。我觉得第二种讲法比较深刻,所谓深刻就是讲的层次比较深一层,就不止是那个不庄重、不威严,学问不坚固。

当然,因为我们在面对这些经典,历来历代常常有不同的注解,这个不同的注解只要不相违背,不要说南辕北辙,不要说这两个讲法完全对立,完全无法融合,只要不是这个情况,我个人的态度是可以兼容并蓄,可以并采,都无所谓,只要不相违背。

好,这个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来探讨一下,因为讲到这个障蔽。大家今天会走上这一条路,什么路?弘扬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儒家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外展开的这一些外王的事功;对内是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致诚正,修心养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大方向。既然要走上这样的一个人生的路,人生这一条路,一方面修己,一方面己利利人、己达达人,我们对这个心性,对自我的一个了解,就必须要常常时时刻刻去自我观照、反观,反过来观照自己。你观照自己、了解自己,同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也一样都会有类似的这些状况、这些想法,所以有时候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所以面对这种每个人都有的心理上面的盲点,我们就要多花一点时间来探索一下。

先从刚刚讲,因为前面讲到要学,不着学识,到底不济,学则不固,学这个字很重要。这个也是我去年讲过的,听过了就复习复习,因为很多东西你听一遍懂两分,听两遍懂四分,听三遍就……听愈多遍,随着你自己的成长,你的体悟体会会愈深刻,所以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听。我现在介绍给你的方法,也是以后你们如果要上课、要讲,要讲不管是讲什么样的内容,这个方法提供给你做参考。

学有名词、有动词,名词包括道术。我现在是这样子按照树枝状,一直这样一个一个讲下来。道术有道跟术,道是理论的部分,术是技术,实务的层面,有道有术。理论的部分,譬如说佛学、科学、哲学、美学、医学,这些它有理论、有实务的部分,属于理论的部分我们就称为道。道的含义很多,你看上下文,看它在什么情况之下,它的含义是什么。术是技能,百工技艺各种学问,譬如说有工程、机械、运动,还有艺术,像刚才讲的美术美学,你如果去考美术系有考术科,有考理论的。道跟术,道术,学者,道术也。这个也不是我自己随便乱编,这是清朝一个学者叫做毛奇龄讲的,毛泽东的毛,奇怪的奇,年龄的龄,也是一位大儒,他有四书方面的著作,毛奇龄。他就说学者,学是什么?道术者也,道术也,就是道跟术。好,这是名词的一部分。

另外名词的部分还有教育的场所也叫做学。我们讲入学,就是进入学堂来学习,这个学就是指教育场所。小学、大学、中学,学堂,这些统统都是指教育的场所,这是它的名词的部分。所以你透过这样的分析,你对学的含义就比较普遍全面一点,就不会只限于动词的学习而已。

动词部分的学习,也不是很含混就是学习而已,它还分层次。第一个就是仿效的阶段,这是基础。仿效就是模仿,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从出生,呱呱坠地,出生以后慢慢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六个月,那个成长都很明显,那个婴儿的成长都很明显。台湾民间有一句话,七个月就可以坐,八个月就可以爬,九个月就长牙齿,七坐八爬九长牙。不过现在都提早,现在小孩子很奇怪,发展都比以前要快速。所以这些其实他不管是会坐会爬,一方面是他自然的发展,一方面也是周遭环境给他的暗示跟模仿。尤其说话,说话这件事情,你如果在人群社会你学的叫做母语,你妈妈怎么教你,你妈妈教你台语你就是台语,教你国语你就是国语,教你英语你母语就是英语。说话,很明显的就是从耳朵听,就是模仿,叫做呀呀学语,从单字的。再来就是重复,这是茶杯,他不叫茶杯叫杯杯;这是什么?饭,饭饭;这是水,水水,这样子。一个字到两个字,再来短短的句,再来长一点的句,都是从模仿来的,包括走路也是从模仿来的。

你们有没有修过教育方面的理论,教育方面的课程,都会听过一个狼人的故事。这个小孩子小时候被大野狼叼走了,没有把他吃掉,结果把他带回狼群的社会里面去,就在那个地方成长。本来他是人,如果在人类社会成长他可以直立,结果他一天到晚看到狼是四只脚爬,他也只会四只脚爬;接着他学了语言,就不是人类的语言,是狼嚎;饮食当然就跟着狼一样,就这样在狼群社会慢慢长大。后来被猎人发现了,猎人发现这个不是狼,看起来不像狼,像人,于是就把他带回人类社会重新适应,后来好像活的岁数不大就去世了。这个都是我们每次讲教育,讲到这个模仿,都会提到这样的一个例子。

所以模仿阶段一方面叫做基础,基础阶段,一方面又叫做幼稚阶段。我们以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你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模仿,你一定会有成长的一天,成熟的一天,从幼稚到成熟。等到你慢慢会讲话了,慢慢会思考了,慢慢会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会经历一段叫做青春期或者叛逆期,以前是父母亲的话他百依百顺,慢慢的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想法也未必是好、未必是坏,成长总是这样慢慢的去碰到障碍,去碰到冲突,然后慢慢去学着怎么样去调和,就在这样冲突调和、冲突调和之间慢慢去成长,所以叫做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所以仿效这两个字是朱熹讲的,他说“学之为言效也”。学是什么意思?就是仿效,就是模仿。

另外刚刚说过,你不能够一辈子始终停留在模仿,那个是幼稚阶段。如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永远停留在模仿的幼稚阶段,刚才讲的不济,到底不济,终究是不成功。所以这是成熟时期,叫做觉悟。觉悟不是佛家的专利,儒家早在汉代就把学这个字做觉悟解,许慎的《说文解字》,你们应该大部分有些都上过了,他说,“学,觉悟也”。

这里面就看到,宋儒跟汉儒的差别在这里,朱熹,尤其朱熹,学,他强调模仿。以后你们如果进一步研究到中国的思想史,朱熹跟陆九渊,陆象山,朱陆异同,他们两家两位学者都很有学问,但是走的方向不一样,一个叫做尊德性,一个叫道问学。尊德性就是向内求,向内心去探寻,从德性由内而外发展出来。道问学是由外而内,广学多闻,学学学学,学了很多,阅历很多,然后慢慢他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够大彻大悟。一个是由外而内,一个由内而外,尊德性跟道问学,这叫做朱熹跟陆象山两个路线的不一样。陆象山后来就由王阳明继承,这个路线叫做陆王;朱熹跟程子叫做程朱,程朱的路线,这在宋明理学发展演变当中,就有这样两派不同的,有时候就变成争执,看法不一样。做学问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看法不同。

好,关键就在这里,从仿效到觉悟,从仿效到觉悟。我们的求学、我们的读书,如果你一直停留在模仿、仿效,就叫做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我怎么说。不过在我们求学的过程阶段,这也是一个必经的历程,你不可能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主见,总是看多了、读多了,渐渐的有自己的心得;有心得你还要再慢慢的沉潜,慢慢的酝酿,慢慢的让它更有系统、更加的成熟,那才会变成你自己的心得,所以这个是急不得的。等到有自己的心得,就是小小的觉悟,小悟、中悟到大悟,大大的领悟。

这一章也是在讲跟觉悟有关系,跟前面那个蔽都有关系的,叫做六言六蔽,《论语.阳货篇》的。来,我们一起念一下,“子曰”:

学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老师:好,你说说看,什么叫做“六言六蔽”?什么叫做“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你讲一则就好。

学生:好仁不好学就是很喜欢行仁道,可是却又不去学习行仁道的方法,最后就会变成愚忠或者是愚孝。就是可能很多人想要做好事,但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或者是没有想得更远,他做的好事就会留下很多祸害,或是流弊,这种就是以好心而行恶事,也可以称作愚。这是学生的见解。

老师:好,讲得很好,再讲第二则。那个要念ㄓˋ,好知不好学。

学生:好知不好学就是很喜欢知识,或是很喜欢一些技艺的东西,但是没有去好好的深入去研究,就会流于表面,可能就很容易流于表面,跟人家到处去炫耀,或者是不再深入去研究。

老师:好,“其蔽也荡”,荡是放纵,放纵就是像水一样,一放出去到处横流。荡,荡本来是水,荡,水乱流,放纵。好,讲得很好。

不过还有一个重点,因为我们读《论语》也好,读其他的经典,常常会对这些章句的解释,看你解释到什么层次,有时候只是浅层的,有时候是中层的,还有更深层的。这里头,我们还是从头讲一下,由是谁?子贡,子贡吗?由,由是谁?子路,子路仲由。“女”是跟三点水那个相通,汝,就是你。你听过六言六蔽吗?六言就是六个字。这六个字也有它相对应的六个蒙蔽、六种弊病,听过吗?“对曰”,对曰是子路,子路对老师当然要称对曰。“未也”,没听过。接下来,“居”又是谁讲的?孔子讲的。所以你要读上下文、读那个语气,才知道这一个字、这一句话是谁说的,否则常常会解错意。居,居什么意思?坐下来。坐下来我告诉你,“吾语汝”,这个“语”是动词。

底下就是六言,六言就是仁、知、信、直、勇、刚这六个字,六蔽就是后面的愚、荡、贼、绞、乱、狂。所以他一个一个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仁,很喜欢行仁,很喜欢表现你的仁心仁性。刚刚同学有讲到,他讲不好学解释说,不去学习真正行仁的方法,这样讲也对,也对,方向是对了,方向没有错,不过还可以再提升一层。我以前读到这里面我的疑惑是,好仁本身不就是在学习了吗?好仁,喜欢仁德,喜欢接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而什么?亲仁。爱众,爱,对普遍的民众,对别人普遍的发挥你的爱心;还有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是不是?这本身就是学习了,为什么好仁又不好学?这是我以前读这一章的疑惑。包括后面都一样,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这本身都是好学,不是吗?那为什么说他不好学?

原来前面我们讲的学的动词意,它是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模仿的阶段,一个是成熟的阶段。这一点领会了,看这一章、读这一章,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你永远停留在模仿,永远停留在仿效,你看人家亲近仁德,你也有样学样亲近仁德,亲近有仁德的人,可是你如果没有领悟,你如果没有把你的学习学到成熟的、觉悟的阶段,你就有时候会亲近的,你所亲近的未必是真正仁德的人,或者是你在发挥爱心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不是有智慧的爱心,那就叫做愚昧。

什么叫愚昧?看到乞丐,看到可怜的人,你就给他布施,现在有很多假乞丐,有很多叫做利用人们的爱心,然后来给你欺骗、诈骗的,你这样的仁慈、你这样的慈悲就不够理智了。我们讲要悲智双运不是吗?所以它的弊端、它的障蔽就是愚昧。有一句成语,当然这句话听起来可能对女性、女性同胞听起来会不太舒服,叫做妇人之仁,听过吗?为什么叫做妇人之仁?你往正面上想,女生比男生有爱心,才会被利用。为什么妇人之仁会变成贬义?它就不是褒,不是褒义,变成贬义,表示有些状况你会被利用的,会用错地方的,这个就叫做愚昧,就是不够清楚,不够清楚就是没有觉醒、没有觉悟。

第二个,“好知不好学”,“知”就是求知,广博的去追求。现在这个时代,网路讯息太发达了。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网路讯息,而不叫做网路知识?讯息本身不能称为知识,所谓知识是经过筛选的,例如编成教科书,至少它提供的是利多于弊,我们不敢说教科书是百分之百的纯正,没有错误,但是至少它是经过筛选的,这个才可以叫做知识。网路讯息、网路谣言一大堆,光那个养生的就够了,光喝水怎么喝就够了,有的说要多喝水,有人说喝过头会中水毒;然后吃这个吃那个,太多太多了,那个只能称为讯息,谈不上知识。知识还不是最究竟的,知识要经过淬炼、要经过提炼才成为智慧。

所以你很喜欢追求知识,如果不好学,这个问题跟刚才一样,你如果是看人家这个人很好学,一天到晚捧著书手不释卷,手不释卷问题是你看的是什么书,你看漫画书也是手不释卷。所以一样的好知,喜欢追求知识,如果你永远停留在仿效阶段,没有进展到成熟的觉悟阶段,就会产生弊病,放纵,荡。知,你的知识太广博了,可是博杂。听过博杂吗?博杂就很麻烦,书看得很多,可是脑袋里面太杂乱了,没有中心思想。

再来,“好信不好学”,“信”就是守信用。守信用是很好,可是你总是要通权达变,总是要灵活变通。听过那个七爷八爷的故事吗?七爷八爷,没有听过?就是以前他们很守信用,然后跟人家约见面的地点在桥下,不见不散。好了,突然山洪暴涨,我已经答应人家不见不散了,我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我的信用,就这样子。这样的牺牲值得吗?不行,这个叫做好信不好觉。你把每一个学都把它暂时替换成觉,不是叫你把它改掉,要把它作觉悟的觉来理会、来体会、来理解,就没有问题了。好信不好觉,其蔽也贼,“贼”就是害,不是害己,是害人,这个贼不能解释作小偷了,不能解释作盗贼了,这个贼是动词,是害。

好直不好觉,其蔽也绞,绞是急切、急迫,这个人太直了,讲话好直,结果弄得自己在那边囧,囧在那里,不知怎么办,那个就叫做绞;好勇不好觉,其蔽也乱,乱不用解释了;“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些大家应该其他的章节都读过了,直而无礼,勇而无礼,跟这个意思一样,直而无礼则绞,勇而无礼则乱,礼也是一个节度、节制。

总之这里是强调,你的学习不能永远停留在模仿,一定要到觉悟。

好,我们进行下一行,“威震四海”。

学生:“威震四海。勇冠三军。只没本事。降伏自心。”

老师:“威震四海,勇冠三军”,讲的是说一个人就算他是一个大将军,“勇冠三军”,军威“威震四海”,这样一个勇猛的大将军,他能够降伏四海,降伏所有的这些敌人、这些寇贼,偏偏对自己的内心深处那个妄念没办法降伏,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习气,没本事降伏自心。王阳明讲的这句话,破山中贼比较容易,要破心中贼却比较困难,他给杨仕德、薛尚谦的这一封信。这几句话是在水里莲因寺,莲因寺大家知道吗?忏公师父。以前我年轻学生时代参加斋戒,听忏公师父常常提这句话,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困难。后来他大殿盖好了,就把那几句话刻在大雄宝殿的右边,因为它跟大雄也有关系。他说阳明先生云,阳明先生说,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难。我佛如来能够伏心贼,故称大雄。佛陀、如来他能够降伏心中的这些盗贼、这些妄念,所以叫做大雄,大雄宝殿。

大英雄,你能够威震四海、能够勇冠三军,有这种本事的人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彻底的降伏你的内心的烦恼,释迦牟尼佛成佛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要断除见思惑,见惑、思惑。见惑、思惑有八十八品,你连这些见惑、思惑的名称都弄不清楚,更何况说要把它断除。见惑、思惑断除了,还有什么惑?尘沙惑,像地下的尘沙那么多的惑要你去断,断了尘沙惑以后还要断根本无明惑。这样来来回回总共要三大阿僧祇劫,太长太长的时间了,才能够彻底的把心中的迷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这才叫做大雄、大英雄。

什么叫降伏自心?《金刚经》里面有这么两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听过吧?《金刚经》。“云何应住”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太深了,我们这里没办法讲。无住生心,这个是佛法里头空跟有,空宗跟有宗差别在这里,讲空就是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住?住,你现在住哪里?住极乐寺,这是你的身体,有形的身体住在这里。那你现在的心落在哪里?也在极乐寺?天晓得。你现在人是坐在这个教室,我们从刚才九点整上课到现在,你的心一直都在这个教室里面,没有飞出去一个念头,没有一个念头飞出去别的地方吗?有没有?你有没有想到我今天早上早餐吃什么,或者想到下一节课、想到明天?从刚才到现在差不多五十分钟,你的心都很专注在我们的课堂里面吗?还是飞出去了你自己也不知道?根据一般统计,上课的心专注在课堂上,一般来讲,二十分钟已经很了不起了。你们如果有待过小学,带过小学生的,你就更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小学里面一堂课四十分钟,尤其现在孩子毛毛躁躁,他能够专注五分钟已经真的很了不起了,有的连三十秒都没办法静下来。所以我们的心跟身体,身体可以被你关在这里,心它却是飞来飞去的,心猿意马。所以云何应住?住就是安住,你的心要安在哪里、要落在哪里、要守在哪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我不会讲,太深了。

后面又说“云何降伏其心”,你没有办法无所住,无所住太高深了,你先降伏。就好像说,你没办法断惑之前,你先学着伏惑,伏就是降伏。那个草你要把它连根拔除,有些草轻而易举就轻轻一抽,尤其下雨过后,轻轻一拔就起来了;有些根深蒂固,你费尽力气终于把它拔起来了,可是你是把它拔断了,里面还有很长的根,深深的扎在泥土里面。我有一次在泥土里面拔了一根小草的幼苗,拔起来,它的叶子才刚刚发芽而已,那个叶子叶片这么长,底下的根大概有五、六倍,这么长,这么长的根。你看尤其那个草,草的根是深深的钻到泥土里面去,你要连根拔除很困难。但是你如果搬一个大石头把它压住,这时候那个草,你如果一个月以后你又翻开来看你就知道,那个草就没办法发展,也没有死,但是它不会再蔓延,它变成白白的,这个叫做伏,伏惑。我们大家应该都是念佛,念佛就是伏惑,伏住你的烦恼。所以要降伏其心,你没有办法像禅宗那种利根,一下子就能够大彻大悟什么一切皆空,很难。所以念佛就是六字洪名,正好伏心,就是伏住你的妄心妄念、你的烦恼。

以前我有一个邻居,中医师,也学佛,他常常对来看病的病患,除了医他们的身体的病痛以外,也跟他们闲聊,也劝他们念佛,我也被他劝过,他最有名的一句话,“不念佛就是念烦恼,看你要念烦恼还是要念佛”,很有道理。你看看你的念头不是佛念、不是佛号的时候,你都在念什么?念杂七杂八的,都是烦恼。这是有智慧的一句话,很有智慧,是他深深刻刻的体验,不念佛就是念烦恼;反过来再说,看你要念烦恼还是要念佛。

后面说“空无边际,有迹可循”。你讲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自己要称一称自己的分量、自己的斤两,我们已经不是那种利根,不是那个上等根性,能够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领悟力那么高深,我们只好乖乖的认清自己、守住自己的本分。有迹可循,佛号就是有迹可循,有具体的东西让你抓得牢牢的,把你的心转移,专注在佛号上面,这样就是最好的降伏其心的方法。

当然这个《小儿语》它是回归到儒家,儒家有儒家降伏心性的方法,这个我们以后有机会,你如果接触到《大学》、《中庸》、四书这些,儒家,孔子有很多都是在降伏自心,诚意正心,他有他另外的一套。各位都念佛,一点就通,一点就明白。

底下我们看下一个段落,“矮人场笑”。

学生:“矮人场笑。下士涂说。学者相(识)见。要从心得。”

老师:《小儿语》也好,《续小儿语》也好,它的版本常常有一些文字的出入。几次下来我发觉,我们如果完全要根据这个课本,到后面会有一些问题,就是讲不通、讲不下去;有一些还可以,勉强可以。有一些当然你也可以取舍,像这个学者相见,我看到的版本是学者识见,“学者识见,要从心得”,我的感觉,“学者识见”会比“学者相见”深一点,所以你旁边加一个括号,我们也不是说要去把这个改过来,你就加一个括号,“识”,不同的版本。

“矮人场笑”。有一个成语叫做“矮人看场”,这些蒙书或者是说一些古人的诗文,常常用的都是成语,而那个成语在当时是很通俗、很普遍。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我们都是失学的一代,我们的小时候,我是讲我们这个年代。你们很幸运,你们在台湾大概是民国七十年代,一九八0年代以后,这种读经的风气慢慢兴盛,你们赶上这个时代,所以你们很幸运的,小时候就接触到一些经典读诵,而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完全没有。就算你们接触到经典读诵,可是有一些基本的素养,因为读是你们读,可是大环境还是没有那样的一个背景,所以很多成语你都没有听过。纵使你在小学有一些老师会给你课外补充,每日一句、每周一句,数量也是有限。像这个矮人看场你们有人读过吗?没有,我也没看过。所以我来这边上课,教学相长,我个人也是成长很多,所以要感谢各位。

这个矮人看场什么意思?出自《朱子语类》。朱子学问很大,学问很好、很广博,虽然说他在某些见解跟佛家不太一样,但是我们也不要因为这样就排斥他,他的学问我们是比不上的。《朱子语类》是他的语录,有一些讲他的心得,讲他做学问的一些感想。

他说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场”就是戏场,我们现在叫做戏院。个子矮的人,以前看戏都是站着看,不像现在进入电影院每个人都有座位,而且是阶梯式的,都不会影响到你的视线。以前那个野台戏各凭本事,你从家里面搬个凳子,站得高高的,鹤立鸡群,看得很舒服,可是后面的人就很不舒服了,你挡住他的视线了。所以为了公平起见,统统不准带板凳,你就踮脚尖。好了,你长得身高一八零,没办法,我们就认了。矮个子的人,你在那个地方看就是看不到。结果大家哄堂大笑,你笑什么?人家在笑什么?大家都笑得很开心,结果,你怎么没有笑?你会觉得很尴尬,哈哈,我也跟着笑,这个叫做矮人场笑。他为什么要笑?跟着人家,不笑的话会让人家觉得,我来这边干嘛?来这边又看不到。所以他是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这个也叫做人云亦云,所以叫做矮人场笑。不是笑场,场笑跟笑场不一样,笑场是说你讲课的时候、演讲的时候,然后结果自己忍不住就笑出来,笑出来就有点破坏气氛、破坏整个庄严,那个叫做笑场;场笑就是说看戏的时候,跟着人家在那边呵呵大笑。

还有“下士涂说”,这个“下士”就是下等的读书人。“涂说”就是道听途说。《论语.阳货》篇讲:“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德,你要敦品立德,结果你学习的对象是道听途说来的,这样你所学到的,永远不是真正能够让你提升、能够让你敦品励学的东西,所以叫做“德之弃”。而这个道听途说,总之就是没有经过证实,没有根据的。

上星期我给你们分派作业,然后你们去做了,做的汇总过来我也看了,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不是很恰当的,或者是注解方向比较偏离了,我就退回来,你们再修改过了。但是有一些小错误我会给你们保留,保留等到你们试讲的时候,让你讲完我再来告诉你,重点是要让其他的同学也了解。我们看看今天的时间。另外你可能会在网路上会查到一些资料,你也用上来了,用上来了以后,可能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基本上的注解,我是要你们参考汉典,汉典对字句的解释,大致上是不会差到哪里去,只是看你要怎么取舍,有一些字点下来基本意思,然后其他意思洋洋洒洒十几个,你就要精挑细选。除了这个以外,你自己要补充的一些网路讯息,还是叫做讯息,那就必须要你自己抉择,抉择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这个判别能力,这个判别能力是要日积月累,慢慢的去累积。

“下士涂说”,道听途说。

学者,真正做学问的人,你的识见,你的见地见解、你的器度、你的气势,必须要从心得得来,真正你的心得,心有所得,否则还是人云亦云。

怎么样才叫做有心得?我以前在学校教书,我要学生写报告,考试,考笔试跟写报告,让他们选,他们说我们不要笔试,我们要写报告。好,写报告也可以。不要以为写报告就比较轻松,我规定他们写报告要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心得,一个部分叫感想。学生又问了,老师,什么叫心得?什么叫感想?有什么不同?心得这两个字也要看你怎么下定义,你的内心真正有所得、有所领会。这个跟化学变化、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什么样情况叫做物理变化?像水冷到零度以下多少度,就会变成固体的冰,对不对?固体的冰然后气温再上升,上升到零度、一度、两度、三度,它又恢复成水;继续加温加温,加温到一百度煮沸了,变气体;不管它是固体、气体、液体,变来变去都是H2O,本质没有变,那个叫做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氢气燃烧加氧就变成水,氢跟氧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变成水了以后更不同,它的化学性质就完全不同。

所以你的心得,我是打一个比喻,有点像化学变化,是从你的内心里面去本质上的改变,而不是表面上形体的、外形外貌的改变而已。外貌的改变最后会叫做故态复萌,热了,热到极点就变成气体了,结果恢复常温又变成水,又变成液态了,变来变去,本质没有改。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修心养性,要起本质变化,那叫做改造生命,而不是改变生活形态而已。

所以真正的心得,我们看看《论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什么乎?这字怎么念?说ㄩㄝˋ。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这个说就是喜悦的悦,对不对?古人用字都有他一定的道理,我们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去跟他改。你说既然是用竖心旁的悦,因为现在大家都懂,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个喜悦的悦,于是我就把《论语》的说改成喜悦的悦,这样可以吗?这样叫做自作聪明,我们不要做这种事情。说就是喜悦的悦没有错,喜悦的悦,悦从哪里来?

这个悦佛家叫做法喜,听过法喜吧?你有没有感受过一点点法喜?同学点头,分享一下吧,什么样的法喜?

学生:就是领悟到一个道理,然后从心中涌出来无限的喜悦,就是把它已经转化成自己的东西的那种感觉,就是从内心自己去领悟,然后又不是外来的一种喜悦。

老师:好,很好。同学年纪虽小,但是你的领悟跟外面同年龄的,我相信比他们会更深一层,因为你从小就这样熏陶,耳濡目染,自自然然领会的深度会不一样。

这个悦,我们讲喜悦,喜悦也有一般层次的喜悦。我如果对一般大学、一般学校里面的学生,我只能用什么样的经验,以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知道这个喜悦讲的是什么,讲比较平凡一点、比较普通一点,叫做成就感。好了,你背完几首诗,背会了一篇文章,之后已经会了,那种感觉就是成就感,那也算是小小的喜悦,对不对?如果再来就是你解数学,数学解题,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终于让你解出来了,也是成就感,也可以叫做喜悦。你慢慢把这个层次提升,提升到义理的思惟,儒家孔子的思想,《大学》、《中庸》,这种义理层次、哲学层次,或者佛法层次,那种喜悦就提升到我们叫做法喜。

所以你如果有涉猎过儒家的一些著作,念中文系的大概就知道,有一句话,孔颜乐处,同学有没有听过?孔颜,颜回的颜,孔颜乐处。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怎样?

学生:学生的理解是,就是他们理解到生命真实的道理。我自己的理解是会比较回归到佛教,就是理解到了天命,然后人一生最终什么也都是不能带走,然后那种法喜的境界。

老师:好,谢谢,讲得很好。孔颜乐处,实际上在《论语》里面有几个章节。颜回,颜回大家都知道,他住在哪里?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一般人不堪其忧,回也怎样?“不改其乐”,这个就是乐。居陋巷、住在陋巷里面有什么好乐的?难道那里面都是古董家具价值千万吗?一点都没有。他乐的就是内心的法喜、内心的喜悦。他的喜悦从哪里来?不然你也去住陋巷住看看,蚊子很多。孔子,“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饭疏食”,对不对?孔子的乐处,颜回的乐处,大家都不要只是看到表面,重点是在内心的喜悦。

悦从哪里来?现在我们就要探讨悦从哪里来,感受,第一层;第二层,感动;再上去那一层叫感悟。层次不一样,你去找感这个字跟它相关的词,把它列出来,每一个的层次都不一样。感觉,感觉跟感受比较接近,现在叫做有感无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感;再来,麻木不仁,更严重,更无感。所以感受只是基本上,你如果有进一步研究过《百法明门论》,里头有一个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这个没有接触过,以后有机会慢慢去看。唯识学号称佛教心理学,讲到我们认知、认识,还有第六识、第七、第八,对我们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很有帮助。

你对外境领受到了,领受到只是我有接收到讯息,接下来做出了反应,做出的反应是你有没有被感动到?什么叫感动?你们有没有被感动过?被某些事物感动过,感动到会想要掉眼泪,至少想要掉眼泪的感觉,鼻子酸酸的,这就有一点感动到了。

我以前教乐器,教二胡,我一直跟学生讲一句话,就说你要感动别人之前,要先怎样?感动自己。我第一次想到这句话,跟学生讲那句话的时候,我也很得意,前面不是说才说聪明就怎样?又增一蔽。后来听到报纸上或者是媒体上,也有人讲这样一句话,不是我一个人的单独的发现,独到的见解,没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只要到某一个真正让你领悟到,让你感动,让你感受感动到了,你自然就会有这样的一个体会。

你要感动别人之前要先感动自己,那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回我自己在那边拉,拉得很投入,拉得很,很怎么讲?难以形容,可以说几乎达到忘我了,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个地方这样拉。过几天我听到一个朋友说,张某某,有一天我听到你在拉二胡,我听到都掉眼泪了。我说,哪一天?他说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就是那一次。我终于体会到,你要感动别人之前你要先感动自己。

还有,只要你们学过乐器的人都知道,只要你有登台的经验,以我们一般情况之下,最好最好的情况很少会出现在舞台上,因为舞台上你紧张得要死,不可能出现最好的情况。除非你是一流的,世界级的、顶尖的演奏家,已经不必把台下的观众看成西瓜,自自然然就目中无人了,除非你到了那个境界,否则一般人往往是在最放轻松的时候,得到最佳的状态。

像你们如果写书法、练书法,给你宣纸更不用讲,你就战战兢兢,毛边纸也舍不得把它糟蹋,好吧,剩下一点墨汁,我就把不要的写过的毛边纸拿来乱涂,或者报纸拿来乱写,竟然出现最美的线条。这种情况叫做“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花不成”,对不对?你要达到无心的状态,就是前面讲的平常心。我们要感动自己,就是在最没有杂念、最没有得失心、最自在的情况之下,你自己最投入,你自己先感动了。然后别人无意间听到了,他也不是特意来当你的听众,特意来当你的听众,你也不会有出现这种状况。所以就这样各种因缘巧合之下,你感动自己了,自自然然别人就被你感动,就是这样而已。

好,感动之后,下一层就是你的感悟、体悟,喜悦就是从这里来,一层一层来,法喜也是这样来的。所以学者的识见要从心得,从感悟来。

好,因为时间到了,我们这个先让各位待会看一看,我们下一节就来讲这个,好,休息一下。

1
查看完整版本: 续小儿语第7集张清泉教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