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先秦时期曾被当成年的开始,所以冬至的很多习俗都像过年一样,例如冬至全家团圆、吃饺子。白居易关于冬至的一首诗这样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正是因为冬至像过年一样,全家团圆,吃着饺子,聊家常,而游子在这一天就因不得团圆而格外感到孤单,家中也因为有未归人,团圆之时会不停地念到想到。
北方地区冬至要吃饺子。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饺子。”传说冬至吃饺子起源于“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张仲景辞官回家的那一年,赶上冬至,天气特别冷。他看到家乡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买来羊肉、辣椒以及其他祛寒材料,在院中支起一口大锅,把这些材料洗净放进锅中熬煮,然后捞出羊肉,用擀好的面皮把羊肉包起来,每个大小样子都像人的耳朵,所以叫做“娇耳”。煮熟以后,他给乡亲们每人发一碗滚烫的肉汤、两只“娇耳”。大家喝了以后,全身都生起热气,耳朵上的冻疮也好了。从那以后每年冬至,人们都学张仲景的样子包羊肉馅儿的“娇耳”,后来发展成饺子。
有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会吃狗肉,这习俗据说来自汉高祖刘邦。刘邦的家乡沛县,现在还是以狗肉香美著称。据说刘邦发现狗肉在冬至这一天格外好吃,而且吃后特别暖和,全身热气上涌。后来,人们就学刘邦,冬至这天吃狗肉。无论是狗肉还是羊肉,都是滋补祛寒的食物,吃它们都是为了抵御寒冷。
单靠这些食物进补,似乎还是不足以御寒,面对寒冷的冬天,人们需要格外多的能量,所以在冬至这一天,有些人家还会用药材熬煮食物来进补。最著名的就是“十全大补汤”,所谓的十全是指人参、白术、当归、黄芪、茯苓、熟地、川芎、白芍、肉桂、甘草。中医理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正是人体可以吸收营养的时候,这时候进补滋补身体的食物非常容易被吸收。
南方地区吃的是汤圆,像过年一样,也是取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古诗就说“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也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馄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食物,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它来源于“混地”,馄饨大小就如鸡卵,人类的始祖盘古面对的就是个混沌的世界,“天形如卵,地如卵黄”,人们做出的馄饨就代表这种状态。乾隆年间的《河南府志》记载:冬至,祀先祖,食馄饨,取阴阳胚胎,包孕浑函。”古代街头,经常会有挑担子或者摆摊卖馄饨的,人们坐下,看着小贩麻利地把煮熟的馄饨盛出,浇上滚烫的热汤、喝一口下去全身暖洋洋,通体舒畅。吃馄饨,纪念的就是人类共同的祖先,迎合了冬至祭祖这一传统。
不同地区冬至有一些特别的吃食。例如陕西冬至要吃红豆粥,传说共工的儿子在冬至这天死了,死后变成了厉鬼,危害人间,鬼怕红豆,所以冬至这天人们熬煮红豆粥来辟邪。南京地区冬至吃小葱拌豆腐,这个背后的故事跟明朝大功臣刘伯温有关。
刘伯温不仅智慧,而且疾恶如仇,对贪官权贵毫不手软,这样就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些权贵诬陷他贪污受贿,朱元璋非常生气,要重重办理刘伯温。幸好朱元璋的贤皇后马后制止,让朱元璋给刘伯温一个申辩的机会。刘伯温得到通知后不慌不忙,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任何动静,一直到第三天,他一手拿着账本,一手拿着一个瓦罐来到了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很奇怪瓦罐里的东西是什么,打开一看是小葱拌豆腐,顿时明白了。想起刘伯温的为人品性,知道自己错怪忠臣了,脱口而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为了纪念敢于同奸佞作斗争的刘伯温,冬至这天,南京地区都会吃小葱拌豆腐,并且豆腐谐音“逗富”或“都富”,有吉祥之意。节日的饮食,往往带着故事,带着吉祥的寓意,带着节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