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阎兆君问学书山精通舌脉诊断身心共调创建志
TUhjnbcbe - 2024/10/12 16:51:00

大国医师小传:

阎兆君,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山医院身心医学科主任,山东省首批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第四批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第三届副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研究学会、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中联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山东中医药学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精于中医舌诊、脉诊的运用,创建精神行为病证志意辨证理论体系。对抽动、多动、强迫、抑郁、焦虑、恐惧、退缩、自闭症、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等精神心理行为疾病,哮喘、鼻炎、过敏性紫癜等身心病证积累了丰富的医教研经验,并取得较好疗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志意辨证论裁》《精神行为病中医论治-诠释志意辨证》等2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省自然基金等科研课题多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软科学三等奖1项。

阎兆君,省中医身心医学科主任。

名师力荐,农家后生“踏进中医门”

阎兆君出生在鲁西南革命老区农村,年幼时,全家八九口人挤在大队部院落一角的破旧配房里,跟乡村卫生所为邻,天天看到出出进进热心为民服务的乡村赤脚医生,耳濡目染,萌生了对医生职业的喜爱。家境的困难没有阻挡阎兆君的求学之路,更加激励了他的刻苦勤奋,年高中升入当地名校定陶一中,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在别人看来古汉语诘屈聱牙,不明就里,对于他来说,却是文之瑰宝,精彩华章,缩写的古汉语短文常常被治学严谨的语文特级教师视为范文。不仅如此,他对物理尤为痴迷,高二时就能解大学的物理题,进入格物致知的物理世界也曾一时成为这位农家子弟的梦想。

生活在缺医少药的定陶县城,时常身体闹点小恙的班主任物理课老师,对培养医学人才独有情怀,盼望着自己钟爱的学生们能在解危挽厄、治病救人的天地里有所建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极力鼓励同学们进军医学。全班30多个通过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同学,有10多名选择了医学专业,眼看外科、眼科、口腔科、妇科……西医专业都全了,唯独缺少一个学中医的,怎么办?老师们一商量,阎兆君的古文成绩优异,学中医再合适不过。就这样,物理名师亲点,语文特级教师力荐,农家后生选定了终身职业。“我报考了中医,老师一看,还缺个抓药的,于是就动员我的同桌报考了中药系,我开药方他抓药,组成了定陶一中最强的CP。”谈起往事,阎兆君心里充满了感激。虽然,那时少不更事,班主任老师看似是“乱点鸳鸯”,却无形中为他们筑建了富有爱心的人生之路,大家如过江之鲫投身医学事业,无形中铺就了一个同心协力的团队氛围。“事实证明,当年选择学医的一伙同学们互相交流,互通有无,相互鼓励,大家比学赶帮超,个个有所建树,如今都成了所学专业的担当人才。”

受“大家”激励,执着奋斗坚定志向

求学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的阎兆君,虽然踏进了中医门,但和大多数初入杏林的学子们一样,对中医毫无概念,阴阳五行、八纲辨证、气血经络……看着这些名词,和高中喜爱的物理大有不同,一时难以亲切起来。直到大二初,他脑海里还偶尔冒出扔下天麻柴胡,再赴高考,读巴金,写小说,追逐文学梦的念头。

阎兆君讲授中医学知识。

但阎兆君是幸运的。“当我迈进山东中医大学时,名震齐鲁的‘中医八老’仍在讲台上活跃着,在校园里常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周凤梧、徐国仟、张志远、张珍玉、李克绍、刘献琳、张灿玾、周次清,都是中医界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经验丰富,各有绝活,医术臻入化境。当我们开始接触中医概念和绪论时,张珍玉老先生亲自执掌教鞭,可以说是把我们这帮杏林小子领入了中医的大门。”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阎兆君坦言,只有领略了大家,领略其学识、风范和人格魅力,才能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而学习有了楷模和榜样。

大二第二学期,阎兆君的母亲咽食困难,经常呕吐,医院检查,都怀疑是食道病变,阎兆君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无奈之下,他陪着母亲找到了张珍玉老师,老先生热情接待,详细问诊,望舌把脉,随后开了一个方子,只有几味简单的常见中药。回到家后,母亲只吃了三服,身体就康复如初了,之后也没有再犯过。这让阎兆君从此对中医刮目相看,“抓药只花了1毛8分钱,就解决了大问题,这也太神奇了。”

那次为母亲诊脉结束后,张老笑呵呵地指着阎兆君对他母亲说,“这孩子是个学中医的材料。”一句话让阎兆君心里暖烘烘的,这可是中医学院的“八老”之一,在学生眼里俨如星宿一般,能得到先生的首肯,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可以说,老先生一句鼓励的话改变了阎兆君对中医的认识,点燃了阎兆君对中医的信念和自信,“中医不是没用,不是治不好病,是你没有掌握真正的中医学方法,没有将知识融会贯通。”从那时起,他俨然换了一个人,用百倍的努力去汲取中医知识,一本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近页,阎兆君居然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一字不差。

现在回想起来,阎兆君心里依然充满感激,“有可能老先生见了后学都会如此赞扬,但就是这样一句鼓励的话语,让一个初涉杏林的学生从此笃定了成为一个会治病、治好病的好中医的坚定志向。”

寻得课堂外问学精进路

进入大三,阎兆君被安排到老家菏泽,医院的见习生涯。“见习阶段就是从理论进入实践,从书本走向病人,从课堂到临床的起步阶段,所以特别重要,很大程度上为以后的从医之路奠定基础。”阎兆君是幸运的,在这里他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当时遇到菏泽地震,阎兆君有幸和许多名医一起工作、学习在抗震棚下,服务病人,切磋医术,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之前对课外书少有涉猎的阎兆君,在实践的海洋里,在课堂之外的世界里,找到了问学精进的路径。

菏泽地处鲁西南,毗邻商丘、洛阳,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两大学派在此交汇,一为《金匮要略》派,源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为《医宗金鉴》派,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其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际,被《四库全书总目》称赞为“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当地中医流传“熟读金鉴,定成名医”训言,见习阶段的阎兆君,跑遍了大小书店里翻箱倒柜地寻找、购买,由于医宗金鉴心法要诀多达13册14本,阎兆君就买一本,背一本,然后再去买,接着背,不停地鞭策自己,后来仔细统计了一下,短短一年时间,竟然将整套图书购置齐全,虽然每本书只有两三毛钱,但对一个见习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阎兆君的精湛医术赢得了患者的褒扬。

初涉杏林得名医亲授,小试牛刀用药如用兵

年,阎兆君大学毕业,被分医院中医科。“这是当时鲁西医院,门类齐全,而且当时山东很多的二级教授学术权威工作于此,使其成为大城市之外的另一医学高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二级教授屈指可数,廖若星辰,机缘巧合之下,却齐医院,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医学水平。更幸运的是,阎兆君在这里遇到了张修斋老先生。作为中医大家,张修斋从事临床、教学50余年,擅长内科、妇科,兼及儿科,愈疾无算,学验俱丰,对仲景之说研究尤为精深。更为重要的是,张修斋老先生还与山东中医学院“八老”之一刘献琳有师兄弟之谊,可见其功力之不一般。

当时一位年轻人面有菜色,慕名来找老先生求诊,阎兆君细问之下方才得知,年轻人是南方某铁道医学院消化专业的研究生,腹泻严重,先后看了许多业界权威,始终无法治愈。放假回到老家,听闻张老先生的盛名,来此一试。那天恰巧老先生不在,阎兆君在老先生身边耳闻目睹了许多病例,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便主动试着为其诊脉开方,他结合《医宗金鉴》和《金匮要略》上的经典药方,取其精华,合二为一,在纸上挥毫泼墨,一挥而就的开个了处方。这位被腹泻折腾已久的研究生回家后按方抓药,喝下去后却毫无效果,依然不停地跑厕所。无奈之下,只好拿着药方再来找张修斋老先生复诊。老先生仔细为其诊脉,然后只在原处方上改了一下剂量,没有增删一味中药,就交还给他,嘱其注意事项。一周后,这位研究生挎着装满水果的绿色军装包,手里拿着梨,一边迈着轻快的步子一边啃着脆梨,找到张老先生致谢,“看了那么多权威专家无功而返,没想到在菏泽找到了高手神药,真是感激涕零。”

南方某铁道医学院可是当时全国有名的西医高等院校,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为何会舍近求远,求诊于中医大夫?方子是从中医典籍里甄选而来,为何只改了剂量,就能药到病除……阎兆君得到张修斋老先生悉心指教,“西医治‘病’,中医治‘人’,二者思维模式完全迥异,不分伯仲。至于方子,你辨证很对,但疏肝药品所用剂量偏大,针对他的病情,健脾为重,疏肝次之,所以只需调整剂量,就能药到病除。正所谓‘用药如用兵’,侦察到敌人之所在并不能克敌制胜,还需辨析敌人火力之轻重,妥善排兵布阵,才能攻坚克难,一鼓作气,大获全胜。”中医界有句老话,“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这件事让阎兆君切身体会到了中医博大精深之所在。“同样的几味药,剂量不同,其治疗方向和作用就迥然而异。”从此之后,阎兆君扑下身子实践,潜下心来做学问,在临证中用心揣摩经典药方的使用经验,力求灵活致用。

亲历老先生“一战定江山”

医院医院,在这里,阎兆君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医院里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邀请中医来会诊。当时有位患者功能性子宫出血,张修斋老先生开了个黄土汤的方子,上面写有伏龙肝,这让很多人不明就里。原来,这是《金匮要略》上的经典药方,所谓伏龙肝,就是经多年用柴草熏烧而结成的灶心土,颜色红黄,具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之功效,将其捣下来放到锅里加水煮,煮完晾凉后让病人喝。“泥土也能治大病?简直是笑话。”别人看得目瞪口呆,像看西洋景一样,但喝下去没多久,患者就止血了。有些医生说,这是碰上的偶然现象,但后来又遇到这样的病例,如法炮制,依然有效,医院的金字招牌。老先生“一战定江山”,让医院里站稳了脚跟。之后内、外、妇、儿、传染病各个科室里凡是遇到复杂疑难危重的病症,都会先常规邀请中医大夫过去会诊,开个方子助拳帮忙,重物共扛。这让阎兆君倍受锻炼,受益良多,为其日后用中医思维救治疑难病证,积淀了底气和自信。

年,阎兆君通过研究生考试,离开菏泽奔赴济南求学之际,老先生感念师生之情,果断停诊一周,然后将爱徒阎兆君唤入家中,二人关门闭户,相对而坐,将其毕生所学之精华验方倾囊相授。饿了,老先生亲自下厨,为这位得意门生烹制羊肉汤,“那是老先生的拿手绝活,一碗羊肉汤喝罢,浑身热烘烘的,鲜美至极,回味无穷。‘汤’足饭饱后,老先生接着传道授业解惑,毫无倦意,就这样整整讲了七天,令我受益无穷。”谈及往事,阎兆君仍然心怀感动,对先生的无私精神赞叹不已。

问学国医大师,三年读典册

年,阎兆君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被安排研读中医各家学说,有幸成为张志远先生的入门弟子。张志远教授生于年出生,是真正的秀才出身,十几岁就在德州行医,年纪轻轻就名闻鲁西北,尤其擅长妇科、内科、儿科,建国后参与筹建山东中医学院,是山东中医学院著名的“八老”之一。

张老博闻强识,熟读中医名家典籍,对天文、地理、数学、哲学、各种史料(正史、野史)、笔记、小说等均有涉猎,一生阅读的相关书籍多达3万余册,写下了将近万字的读书笔记,被公认为“活辞典”。“早年借书要在书页的卡片上留下借书人的名字,学校图书馆的几乎所有书籍,没有一本没有张老的名字。老师年轻时过目不忘,凡读过的书籍,能迅速说出第几页第几行,记得清清楚楚。即便是年事已高,仍能背诵许多书籍的重要原文,对于史籍、经典更是如数家珍。”

经过临床实践三年多,跟随几位老中医习得了各派“绝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通过系统地理论学习,感悟经典典籍,验证临床升华经验,有幸拜入张志远先生门下,阎兆君如饥似渴泛舟在书海里。

报到那天,凭着对老先生治学风范的了解,阎兆君没有去教研室,没有去老师家中,而是直奔图书馆,果然看到老先生端坐在阅览室,面前摞了两大堆书,桌上摆满了各种期刊和书籍,非常入神。阎兆君静悄悄站在旁边,不敢打扰。老先生看完书后,对他说道,“做一个优秀的中医大夫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博览群书是中医人的必备功课,一名中医要想成才,就得要熟读-本书籍。听说你喜欢临床,临床医生也需要多读书会读书。”

“张老先生一辈子喜好读书,真正是手不释卷,就连吃饭时都要展卷阅读,随时记录心得体会。”在读书过程中,有所思所想,张志远一定会记下来,在临证过程中有所收获,他也一定会整理出来。张志远精勤不倦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读书卡片、读书笔记和无数的手稿。据不完全统计,读书卡片有十万多张的,读书笔记有近三千万字,手稿则重达几百斤。“老师写作是不用翻阅资料的,他的记忆仿佛一个大型数据库,所有的文字包括文献详细信息完全自然而然地自笔下流出。”阎兆君依循张志远老师的指点,熟读中医各家典籍,掌握了历代医家的经验和学术成果。“老先生嗜书如命,我也受其影响,喜好读书,如今家里种各样的书籍加起来将近册。”读研期间,阎兆君细细数来,总计读了多本书籍,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等你工作了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三年的时间沉下心来读书了。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睁开眼,各种信息就蜂拥而至,但大多是碎片化阅读,内容多为转瞬即逝的垃圾信息,如何才能接触中医精华,守正创新呢?”

阎兆君坐拥书山。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张志远老师是一位真正学问家,为后学树立了一个高山仰止的典范,既是医学大家的典范,也是教书育人的典范。令后人项背。说起恩师,阎兆君依然感叹不已。

传承精华,舌脉诊断双佳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体悟到识证的重要性,阎兆君对舌诊与脉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于外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据此了解内脏的病变,推测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并为论治提供依据,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但把证的确立基础主要建立在症状之上,其准确性、可靠性、客观性难以保障,因此证候诊断疗效标准的规范便难以实现。阎兆君于是把证的辨识和研究重心向脉诊、舌诊等体征方面转移。

舌象外在显象,相对稳定固态,即时变化性差,空间性强,具有随意支配适合气质志意诊断,又有不随意支配也适合体质病证诊断,特异性高于敏感性。而脉象内在,不随意支配,呈即时自然态,时序性强,更适合病证及心理状态诊断,且敏感性高。阎兆君创立志意脉象诊法,通过对整体脉象来去出入止至、形状态势、散敛紧松、清浊兼独、对指压刺激反应的综合对照,判断其形气的统合,气血多少,动态应变,当位顺时与否。诊察精、神、志、意、魂、魄证型,包括精或者神、志、意、魂、魄本身的有余、不足、异常的本证,精、神、志、意、魂、魄之间的失和谐的合证,藏舍、华显路径、显象形骸器官异常的兼证,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能合色脉,可以万全”,阎兆君认为,临床脉诊应立意时空、形状、态势,多维度多角度拾取志意、体质、病证脉象,指脉互感,与舌象、体征、症状、体质、气质相互印证,诸诊合参,直知综合,多坐标检验,旨在提升中医辨病辨证的准确率。

阎兆君为患者把脉问诊。

年春节前夕,有一名9岁小男孩因“急性腹痛10小时”,反复3医院外科与急诊科,行3次腹部彩超未发现异常,诊断未明确。次日早晨,就诊于省中医身心医学科,阎兆君经舌诊脉诊,提示拟诊“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画图示盲肠后阑尾病变部位。医院详细、反复行腹部及阑尾彩超,示盲肠后阑尾黏连并大网膜坏死,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遂立即行急症外科手术,配合中药口服,治愈出院。

身心共调,创新志意辨证

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山医院儿科,“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大家的奋斗,省中医奠定了雄厚的实力。来到这里,受到各位老师和同事的帮助指导,幸甚至哉!”2年,阎兆君开始攻读中医神经内科博士,多年的沉淀让他终于悟得,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面对生命现象的思维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中医把人放到天地之间,人和人之间来看待,所以形成了它的病证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被打破,就形成了外感病;人的自身失去和谐,就形成内伤病;人与社会失去和谐,则会形成了心理行为性疾病。每一类病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辨证体系。外感病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内伤病有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但精神心理行为性疾病缺少系统的辨证体系和理论支撑。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在《黄帝内经》中已提出心理行为性疾病这一问题,但后世到了宋朝时逐渐式微,金元之后消失殆尽。在临床实践中,阎兆君遇到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疾病,因为其熟读各家学说,熟谙中医典籍,于是他钩沉稽玄,探幽发微,考镜源流,寻找病例药方、治疗方法,终于形成完备的创新型理论——志意辨证诊疗体系,并将其作为博士论文提交,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博士毕业后,他逐步将其丰富完善,发扬光大,成为齐鲁中医学派的一脉。“发扬中医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志意辨证学术理论的挖掘、传承和丰富、完善,就是遵循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

阎兆君出版《志意辨证论裁》。

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许多人因为意志、禀赋的不同,不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无法达到“自觉他觉的觉行合一”,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反应,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身体发生病变。年春节刚过,有一位患者曾于疫情发生前两个月到过武汉,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他产生了急性应激发应,也即惊恐障碍,不停抽搐,面色苍白,呕吐晕眩,浑身出汗,阎兆君仔细检查后,用针灸扎内关、志室、复溜等穴位,继而运用情志治疗方法,患者果然平复下来,停止了抽搐。阎兆君根据志意辨证理论为其开了方子,患者服用七八天后,症状就完全消失。“原先患者一天要发作四五次,平时都不敢出门,从志意辨证理论上分析,她就是典型的志不足,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情感的变化。”

在现代心理学和数字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阎兆君将传统中医理论发展完善,于年7月,医院创立身心医学科。身心医学科融医疗、教学、科研、社会心理关怀服务、培训功能为一体,采用中西医协同、内服外治配合、药针并施、优势互补、个体及团体心理疏导、沙盘推演等综合调治方案,利用针刺、灸法、刺络放血、针罐、贴敷、意志行为疏导等特色疗法治疗失眠、眩晕、抑郁、恐惧、抽动、多动、自闭等身心疾病。

身心医学科人才济济,实力雄厚。

“身心医学科的成立,与《国家健康行动指南》伴行,其中有多项内容与身心健康维护相关,可以说,是医院党委行政高点谋划,预势而为,号准了社会的需求和‘脉搏’。”自成立以来,阎兆君抓住质控管理环节,紧盯服务满意度提升,充分发挥志意辨证体系和中医药在身心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优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门诊量不断攀升,如今每月门诊量达到多人,充分说明社会需求之巨大。如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志意辨证临床研究所已经成立,志意辨证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被山东省卫健委立项,“展望未来,身心医学科团队将会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张宗才)

1
查看完整版本: 阎兆君问学书山精通舌脉诊断身心共调创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