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所有的植物生长,虽然说以春生、夏长、秋收为主要特征,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植物生长与收获周期差异较大,加之中国东西南北中之地理环境与气候悬殊较大,植物在自然界吸收天地阳光与地气精华偏性也明显。如生长在南方的大米与东北出产的大米,性质有明显的区别,南方大米偏寒,而东北大米则偏温。所以说,我们在选择食物之时,有目的选择一些温性与平性食物,以助我们身体之阳气,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所吃的各种各样的食物,都是天地间造化的结果,都是植物吸收天地之精华生长壮大而成,这些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也都是有生命的物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性。
我们所吃进去的所有食品,都是在用植物或动物之生命中的最具精华的某一部分,来养活我们自己的生命,来为我们的阴精与阳气助力,因为吃进去的形之物都属阴,而转化为我们身体中的热量、温度与动力都称之为阳气。有形之食品随手可见,这些食品由于吸收天地精华之偏,所具备的性能也有寒温之异,作为助阳给力之食品,一定是偏温性的才对路,所以我们在选用食品的时候,有目的选择才行。
在人的一生过程中,通过一日三餐吃进我们身体内的食物,几乎是百吨以上的数据,让我们不敢想象这么多的食物,是如何吃进我们身体中的。就是这么多的水、粮食、蔬菜、水果、肉、禽、蛋、奶等食物,一口一口地进入我们体内,使我们由婴儿长到少年,由少年长到青中年,最后走到老人。是食物注入人的身体里后,协助人体完成了人的生长、发育、生存,是食物的生命与能量支持着人体的生命,在进行着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生过程中,一天也离不开食物的支撑与给力,认识食物的形态,对于我们有目的地选择很有意义。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我们人类的牙齿有32颗,其中20颗是臼齿,这个占62.5%的牙齿,是用来消食谷类食品的,与中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中指出,饮食以“五谷为养”是相一致的观点。传统的五谷指的是黍、秫、麦、稻、豆五种,现代所指的五谷类食品,以小米、小麦、大米、玉米、豆类为主,与古代的分类基本是相一致。
五谷类食品有个共同的特征,这些食物的外形颜色都是黄色的,大米与小麦外皮色黄,内部为白色,说明这两种食物性质有特异性了。黄色,中医学认为乃为土色,土色黄,中医学归脾胃,黄色性温,所有五谷类食品基本颜色为黄色,性质偏温,都入脾胃,脾胃中医学认为是后天之本,是为我们生命助力之根本,也就是说我们生命要靠温性食物来养命的;小麦面粉与大米为白色,什么颜色白呢?冬天的下的雪是白,天寒地冻才能白色,黄色主温,白色主寒,寒与温交织,其性偏平;吃的时候,面粉要蒸成馒头,大米要煮熟或蒸熟,等于把火热之力注入到馒头与米饭之中,相对来说把其平性也改变成了偏温热之性,这样就更容易被人体所利用并为人体增阳助力。
谷类食品性质偏温的,还有如糯米、黑米、高粱、青稞、红薯、燕麦、芝麻等。肉类的食品,中医学古籍《黄帝内经》讲是“五畜为益”,这五畜指的是牛、犬、羊、猪、鸡,这五畜当中,牛肉、犬肉、羊肉、鸡肉(微温)都是性温的,猪肉性平;就是这样性质偏温的肉类,古人也认为要少吃为益,因为人类的32颗牙齿中,有4颗犬齿是用来食用肉类的,肉类的食用不能超过整个饮食结构中的12.5%。
因为人类牙齿的形态与结构,早以为人类的饮食结构作了定性,我们才能得以生存并有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另外,植物类食品虽有生命力,但没有情感;而动物类食品,不仅有生命力,同时动物也有喜怒哀乐与情感,当人们屠宰牲畜的时候,它们也是非常痛苦的,痛苦的心态也会影响到它们的身体,当我们食用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受其影响的,这就是说为什么有人吃肉多了毛病就多,其根本原因与这有密切相关性。
除了我们选对了温性食品之外,并非一些偏平性或是偏凉性的食物,我们就不能吃了,而吃的时候要做好适当的加工,或者与温性调料和食品一同做餐,这样就能改变食物的原有的凉性或平性。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用火与水做的食物,其成分与性质都有随着我们的厨艺而发生变化,朝着我们有目的的温性转移,这样我们就能达到兼顾其食品的种类。
同时,一日三餐的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我们身体中的阳气,是随着太阳的起落而发生变化的,比如早晨,太阳刚刚升起,阳气微弱,中午阳气旺盛,晚上太阳落山,阳气归藏入肾。一日三餐的食物变化与搭配,也要顺从身体中阳气的变化,古人们早已总结出“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正好与人体阳气升发与藏匿相一致。这完全是大自然的规律,由于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办事,才能与阳气保持一致。吃饭的问题看似小事,但每一顿饭能否吃好,对于我们一天身体中的阳气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讲,现代城市夜生活比较多,晚饭不仅吃得晚,而且是吃得饱、吃得好,你想呀,夜晚阳气要藏起来休息了,你不让它休息,非要让它大吃二喝一顿,它不仅不与你配合默契,反而会造成“胃不和而卧不安”(《黄帝内经》),肠胃不休息,你就别想睡个安稳觉,这就是体内在警告你,请你不要做这样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