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依托的阅读方法的探究
刘晓惠,王升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
摘要:民俗文化在民族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下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民俗文化蕴含的探讨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蒙古族传统习俗文化为依托,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创设的情感创设理论为指导,通过利用蒙古族文化资源:饮食文化、民歌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寻找来探究阅读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蒙古族;民俗文化;阅读方法
蒙古族民俗文化是蒙古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出来的文明成果,在整个民俗文化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它凝聚了我们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时代精神。我们要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寻找来探究阅读方法,力图全面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内涵来提高人文修养。
一、以蒙古族饮食民俗为依托,通过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撰写研究报告,出版宣传性的板报,指导学生利用一切时间阅读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男女皆喜饮马奶酒,饮奶茶,吃奶豆腐,吃烤全羊等各式各样的饮食.面对蒙古族的多种饮食风俗,可以创设一个课题,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手段,让学生来撰写研究报告,出版宣传性的板报,让学生不断挤时间来阅读,指导学生不断利用一切时间,从而让阅读变得像蒙古族饮食文化一样丰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阅读的一种方法——“三余法”。
“三余法”是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法。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阅读,肯定会有收效。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的阅读来说仍然是适用的。古人的“三余”,在今天看来远不止“三余”“四余”,也不止“八余”“十余”,关键就在于自己肯不肯挤,会不会挤了。只要指导思想对头了,具体方法是可以灵活多样的。比如:开会前的几分钟有学生在阅读,在间操中有学生拿着书在阅读,候车室里也有学生在阅读……看来,可利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学生们可利用的时间就像蒙古族饮食文化那样丰富多彩。
二、以蒙古族礼仪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和纸质文献的查找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蒙古族的礼仪繁多而讲究的。所有的蒙古民族礼仪体现出的是蒙古族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的传统美德。献哈达是该民族的一种传统礼节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敬酒是表示感恩;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由原来的祈福演变成现在祭祀与传统文体活动的项目;祭成吉思汗陵,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借以表达对成古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还有祭火等等一些礼仪活动,这些礼仪活动包含着许多内涵。这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和纸质的文献的查询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一首《成吉思汗颂歌》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一首《森吉德玛》唱出了草原人对爱情的自由向往;一首《敬酒歌》唱到了客人的心中让你流连往返,回味无穷……人们在民歌的感召下会用草原上固有的旋律自发填词表达内心的感受,或是赞美、或是祝福、或是留恋。蒙古族人各式各样的歌谣都体现了草原的气息,他们会经过反复吟唱来表达他们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基于蒙古族人对于民歌的反复吟唱,随着网络和纸质资料的不断丰富,们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反复法。我们所说的反复法,其实鲁迅早就提出来了,鲁迅的阅读方法是“多翻法”。
鲁迅自己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不仅主张多翻一般性的书刊,而且还提倡青年人要多翻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书籍。他说:“倘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多翻”读书法能够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好处甚多。当然,对于初中同学来说,首先要学习课堂必读的课本,同时,在这个前提下,要尽可能有选择地阅读课外读物。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多翻法”对广大学生也很适用,要引导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多去翻阅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反复的阅读,如同民歌反复吟唱一样,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三、开展有关蒙古族语言的宣传讲座,引导学生探究蒙古族语言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素养,从中寻找阅读方法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语对语言结构要求很严谨。蒙古语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面对蒙古语言的严谨性,我们学生识别它很困难,那我们就要号召学生们不断探究蒙古族语言的文化内涵,开展有关讲座,来宣传蒙古族语言的阅读方法。面对有的语言我们很难去识别,古人杨大眼就探究出了一种“耳读法”的阅读探究方法。
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
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耳读”法。
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学校应该组织一些讲座来宣传这样的阅读方法,也可以集体来学习,不断听取语言的发音,不断悟出其深刻含义。已故著名学者邓拓也很推崇杨大眼的耳读法。他说,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的许多大政治家。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报和文件等等。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的耳读法的阅读方法也是很好的。
其实,在我们看来,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学生都有用。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把有关的学习内容,录进磁带〔或能随身听的MP3和手机〕里,随时听、反复听。
现代人阅读,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
四、以蒙古族民族服饰为依托,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至今,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正是因为蒙古族人反复总结,不断继承民俗文化,才使他们的蒙古族服饰得以保存下来。面对现在的阅读,也要指导学生反复总结,积累语言,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如叶奕绳探究的阅读方法是“约取实得法”。
清朝人张尔歧在《蒿庵闲话》中是这样记载明末清初文学家叶奕绳的:叶奕绳生性迟钝,记忆力极差,读起书来往往如过眼烟云,前读后忘。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天资较差而沉沦,而是奋发苦读,并想出了个“笨鸟先飞”的土办法。
每读一本书,凡是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是格言、警句,就用纸把它抄录下来,认真诵读十余遍,然后一张一张地贴在墙上,每日多则抄上十余段,少则六、七段。每当做事累了,需要休息片刻的时候,他就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边走边读墙上的那些纸片,每天要读三、五次,直至读得滚瓜烂熟,一字不遗为止。等到四壁都贴满了,就将过去所贴的取下,收藏起来,再把当日新抄的贴上去,填补空白。就这样,随取随补,从不间断,一年下来,起码可以积累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数年之后,肚子里的“墨水”就很可观了。
由于有了丰富的积累,写起文章来便“下笔如有神”。后来,叶奕绳竟成了一名学识渊博,文采横溢、擅长戏曲的著名文学家。他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深有感触地说:“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意思是读起书来,与其浮光掠影,一无所获,还不如像我这样每天记一点,看起来似乎取之不多,但是日积月累,到时候实际收获却不少。
张尔歧对叶奕绳的“约取实得”读书法推崇备至,并且联系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他说:我年轻时虽然听说过叶奕绳的这种读书方法,却没有照着做,待到年迈力衰,再回忆过去所读的东西,已一个字都记不起来了,以致下笔做文时感到很窘迫,真是后悔莫及。他还说:我之所以将叶奕绳的“约取实得”法记入《蒿庵闲话》,目的就是为了使“此法不没人间”,使它一直流传下去,让后世那些“少年有志者”得以借鉴。
五、通过探究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来激发学生的作品
内蒙古知青小说是指“文革“时期在草原插队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内蒙古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学,其作者一般都在作品中叙述插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作品反映时代主题和人生思考。知青受到草原文化及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冲击,引发了知青对草原的独特思考。所以知青在创作中对草原民俗的表达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与表达内容。如北京知青姜戎的《狼图腾》在作品中看到做为草原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拥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如套马掏狼、祭灶天葬、挤奶烤肉、搭熬包、拾牛粪等体现草原民族剽悍豪放性格的民俗。也有尊重生命,注重礼节等体现原始生命形态的民俗文化。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时通过层层设喻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而体会民族文化的真正蕴含。
层层设喻是整本书阅读方法的一种方法,整本书的阅读方法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通过层层设置不同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而问题的设置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学生的理解分析。如《狼图腾》第一个问题,作为汉族的陈正是如何走进并适应蒙古族的饮食文化的?(书中描写嘎斯迈的蒙古包里,陈阵吃到了正宗的羊肥肠、奶豆腐,在狩猎的过程中,尝到了烤黄羊肉、狍子肉、草原老鼠肉等各种野味,养成了吃羊肉喝奶酒的典型的草原饮食习惯。)第二个问题文中体现的生存意识在哪(如文中当全组进行起黄羊这一民俗活动时,牧民先将起出的黄羊送给毕利格老人和北京知青。如在起黄羊时,毕利格老人不忘吩咐,“先把活羊统统放生,再退回来挖冻羊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些需要概括总结。最后一个问题文章中有没有危机意识?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层层设喻的阅读方法是一种适用于系统深入的一种阅读方法。
以蒙古族为依托的阅读方法的探究,目的就是指导学生要反复阅读,不断提高阅读素养,把民俗和阅读方法结合起来,以民俗为依托的阅读方法的探究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把握好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赵德利.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2〕陈正平.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
〔3〕万健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J].新视野,(5).
〔4〕洪勇.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J].南方文物,(3).
〔5〕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6〕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AlanDundes.SacredNarrative[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8〕王海霞.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美术观察,(3).
〔9〕张巨成,刘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J].云南学术探索,(4).
〔10〕陈正平.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
〔11〕邵长波.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J].中国电视,(10).
〔12〕刁统菊,曲洪,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1).
〔13〕尘灰.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N].中山日报,-04-24.
〔14〕明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在创新——贵州民院民族文化学院院长龙耀宏一席谈[N].文艺报,-04-5.
〔15〕何薇.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
〔16〕姜军锋.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民进山东省委会的提案得到落实[J].民主,(6).
〔17〕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TheExplorationofReadingMethodBasedonMongolianFolkCulture
LiuXiaohui,WangSheng
(ChifengUniversity,Chifeng,InnerMongolia,)
Abstract:Folkcultureplaysanveryimportantroleinminorityareas,Itisanimportantfactorinthesurvivalofanation.Throughthediscussiononfolkculture,studentsreadinginterestshouldbeenhanced,andstudentsculturalliteracyshouldbeenhancedtoenhancestudentsnationalpride.whichisbasedontraditionalMongoliancultureandguidedbythetheoryofconstructivismlearningandthecreationofemotionbasedoncontext.ThroughtheuseofMongolianculturalresources:foodculture,folkculture,languageandculture,clothingcultureandthroughthesearchforfolkculturetoexplorereadingmethods,wetrytocultivatestudentsinterestinexploring,soastoimprovestudentsreading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