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年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人中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而儿童的肥胖情况更不乐观,因为他们胖得更“快”了。该研究数据显示,五分之一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十分之一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其肥胖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成年人。
肥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仅是容颜的改变,更多的是让人无法回避的健康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全球都在倡导与肥胖作战,但碍于美食的诱惑,拒绝肥胖显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全球肥胖率居高不下的根源。
法规逐渐完善
事实上,早在年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委员会就发布了相关标准低能量配方食品CODEXSTAN-,该类食品作为特殊医疗目的食品,必须是中度或严重肥胖者在医生监督下使用,处方使用应由国家级水平决定。
随后,各个国家和地区推出的相关低能量食品都是依据该标准。其主要内容为:
极低能量饮食进入过渡期
医用范围的限制直接导致产品很难向大众普及,既无法解决普遍的肥胖问题,也无法通过庞大的市场刺激产品的升级,其产业链条并未形成闭环。在医与食界限分明的当今,特医食品或将为极低能量饮食打开突破口。
年7月,澳新食品标准局发布-21号通知,其中A号申请,拟将极低热量饮食食品纳入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年3月,该法规已经得到正式批准。
我国目前虽然没有相应的食品分类,但已经衍生出众多低能量的产品,比如代餐食品、低GI食品等。这些食品的功能与极低能量饮食有相似的功能,但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最为容易混淆的是低GI≠低能量。
低GI食物是使血糖上升速度缓慢的食物,避免过多能量储存成脂肪,继而避免发胖。但很多食物的GI值低也可能是油脂或者某些不友好的果糖造成,所以代餐食品、低GI食品还不能与标准化的极低能量饮食相媲美,但作为一种过渡期的产品,其对大众而言还是非常友好的。
纵观市场,极低热量饮食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而相关产品也即将走进大众的视线,其潜在市场不可小觑。
(来源:食品加工包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