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华饮食文化之开端,先秦儒家饮食的伦理思
TUhjnbcbe - 2025/3/30 19:08:00

先秦时期是传统饮食文化主体的创建期,也是传统饮食伦理思想的奠基期,在尔后两千多年来的发展流变之中,传统饮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核并未脱离先秦儒家所确立的体系之外,且及至当下仍是潜在作用于现实饮食实践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进行批判性研究,以明辨其现代价值。

一、经济社会背景

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萌芽于远古先民进入农耕稼穑阶段后的熟食文明之中,孕育于夏商周三代丰富的饮食伦理实践之中,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圣哲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对饮食伦理规范的系统理论阐扬之中。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之所以能在当时孕育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

1、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先秦时期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丰富了当时饮食生活的内容,促进了当时饮食实践的发展进步。为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物质条件。

2、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先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则对当时饮食生活的繁荣进步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三代时期手工业技术表现出分工逐渐细化、规模持续扩大、成果品类日益丰富等发展趋势,而这显著地反映在当时人们使用的餐具和炊具上。商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不同地域间关于食物原料和调料、饮食炊具和餐具、烹饪技术与理念等各方面的交流,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生活内容,促进了当时饮食文化的繁荣。

3、宗法制度的确立

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确立,划定了饮食主体的等级秩序,规定饮食主体之间各守其礼互不相逾,为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在西周宗法礼制下,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具有严格而明确的界限,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严守相应的礼仪要求,这种等级严明的宗法礼制也渗透于饮食生活的方方面面。统治者希望通过在饮食活动中实行表现饮食之礼的饮食制度,将饮食礼仪贯彻于政治场域的饮食活动、经济场域的饮食活动、文化场域的饮食活动等方方面面之中;通过规定不同身份等级的饮食主体之间各守其礼、互不逾礼,从而体现等级森严、层层隶属的社会阶层关系,以实现维护社会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效果。

4、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

在礼崩乐坏的现实背景下,饮食礼制失落、饮食纲常失序。社会饮食生活中,一端是诸侯僭越礼制,过着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另一端是庶民食不果腹,挣扎在生存的边缘。面对这一现实局面,先秦儒家主张通过“克己复礼”来重建“礼乐文明”,“以礼义为纲纪,而昭明君臣之分、加深父子之情、促进兄弟之睦、增进夫妻之和,并提倡仁爱而讲究谦让”;之于饮食生活领域则表现为,先秦儒家在继承发扬周代礼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繁复细致的饮食伦理典则,形成了当时社会条件下关于饮食活动的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道德原则的理论体系,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由此形成。

二、理论基础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伦理模式之中,不仅包含着“道德存有”之与天为一的意义,也蕴含着“道德践行”之与天合一的境界。由此,“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成为当时人们立言行事的行动纲领与精神境界之追求,深刻影响了包括饮食在内的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

道家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论断,认为无论是烹小鲜,还是治大国,其根源都在于天、地、人的“道法自然”;儒家有“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之说,指出中者为天下一切事物的本源,和者为天下一切事理的通达之道,若是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能归其所位,从而万事万物得以繁育不息;管子有“开乎万物,以总一统”之言,认为天道、地道及人道分别以九数、八数与六数为制,每年的夏至到冬至都需经过六个月方能抵达,期间在天地中生存着的人类得以吸收天地精华从而通乎天地矣;在黄老学派中医养生的角度看来,生命之本,通乎天地,即为天人合一,若此则生命即当本于阴阳,伴随着自然阴阳不断化生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人的生命也相应地在持续盛衰消长着湿、燥、寒三种阴气和风、暑、火三种阳气,且唯有顺应这一阴阳五行的消长演化规律方为延续生命之道。以上各派的“天人合一”说,均对先秦儒家所主张的天人和谐的饮食之道产生了或明或隐的影响。

2、“仁礼统一”

先秦儒家“仁礼统一”的思想,“归根到底是要塑造能担历史使命的‘君子’理想人格”,因而尤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如孔子要求做到“修己”且“克己”,进而追求“慎独”的修养境界,并主张“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从而扬善避恶、趋善去恶;曾子坚持每天“三省吾身”,十分重视反躬自省;孟子则提出要“养性”、“养身”、“善养浩然之气”。

可见,在先秦儒家那里,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良好局面的形成,离不开把社会所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社会所期望的每一个体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实践这一过程。因而这一“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与道德修养主张,对于先秦儒家关于饮食活动中的人伦关系主张与道德修养践履,也无疑具有重要的渊源意义。

3、“义利之辨”

在义利观论题上,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的原则倾向。这样的义利观主张,导向了对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例如孔子有“饭疏食,饮水”之乐,颜回有“一箪食,一瓢饮”之乐,孔子和颜回所“乐”者不仅仅是表面上所理解的粗疏的饮食、简陋的住处等清贫的生活条件,而更是因为他们在这种艰苦的物质生活中所坚守的道义之乐,因为超越这些困苦的物质条件他们还具有无限丰富的道德生活。富贵本是人人之所愿,但在它之上还有更高更远的人生价值即仁义道德的存在。

因此面对清贫困苦的物质生活,孔子和颜回能够处之如一、安之若素。先秦儒家所推崇的这种崇高的道义理想,又往往转化为舍生取义、无私奉献的精神动力,如孟子对于“生”与“义”的抉择,给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回答,通过“杀身成仁”、“以身殉道”的决心来恪守仁义信念,捍卫理想人格,坚守气节尊严。可以认为,这一“先义后利”的义利观主张,对于先秦儒家关于在饮食生活中如何看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应当追求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等问题的回答,具有深刻而显明的影响。

结语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伦理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饮食文化国度,深刻的饮食伦理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基本底色。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得以绵延发展、成就斐然,相当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传统饮食伦理思想的肇基悠久与意蕴精深。而先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主体部分的形成期,也是中国传统饮食伦理思想的奠基期,其经由千百年来的世代承袭与流变之后,至今仍能在我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察觉其深远持久的、或隐或显的留痕,可见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是影响至今的仍然潜在作用于中国人民饮食伦理实践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先秦儒家饮食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攫取其思想精髓中的合理成分,以此启迪现世今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饮食文化之开端,先秦儒家饮食的伦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