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
葛信晔
徐汇区政协委员
CathyStudio信晔工作室负责人
No.1
关于读书这点事,有什么想说的?
读书,仿佛饮食。读什么书,仿佛选什么食材。食材新鲜、营养全面,为的是架构健康而完整的机体系统;烹饪精良,色香味俱佳,视嗅味觉皆得调动,为的是多维审美的满足。读书何尝不是如此。书籍的内容,即所需的营养,所读书籍是否能架构起健康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首要的任务;而文笔的或紧凑、或舒缓、或狂放、或优雅等等激发出的无穷体验和思索,亦是多维审美的满足。
No.2
会因为什么原因拿起书本?
有的书籍,如艰峰,需要刻苦攀登,征服后,放眼可见另一片广阔天地;有的书籍,如兵器,需要运用自如,练成后,可征战沙场攻无不克。因此,有时因读了一本书,书中提到了相关的其他内容,于是会将相关书籍一并收入囊中进行系统架构,这似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征程;有时因为要解决一个问题,会将与之相关的书籍统统买来,去粗存精。同时,我也是“原著阅读主义者”(我自己杜撰的名词),对于坊间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不喜欢随意站边,而是喜欢追根溯源找到原著自己一边啃、一边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No.3
看工作性的书/专业书多还是休闲类的书多?大致是怎么分配的?
比例差不多吧。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喜欢不断追求新的课题、不断研究不同流派的机理,建构完整的专业体系;在非心理学领域(很难定义为休闲),喜欢“涟漪式阅读”(还是我自己杜撰的名词),通过一个内容,不断向它的周围扩展阅读,最后形成宏大的经纬架构。
No.4
一般习惯从什么渠道获得书籍?实体店、网购、电子书、借或者其他?为什么?
现在大部分都是当当、亚马逊、淘宝、孔夫子APP上购买书籍;有些书籍需要到当地购买才有,就会结合行走采购书籍,或者在行走中发现好的书籍购买下来(当然,行走中购买书籍时也会上网查询,如网上书店有,就会买了直送到家)。我是“书非买不能读也”,因为我阅读离不开笔,读书不拿笔,就好像上战场没带武器,有时候有书无笔,会马上进超市买一支,因此我所有的书几乎都有或密或疏的笔记,有的还贴满了花花绿绿的附加笔记,所以,我没有办法阅读电子书或借书来看(借书,也是为了看一眼要不要买,觉得好马上买,觉得一般也不会看下去了)。
No.5
怎样找到好书?有什么技巧吗?
要找到好书,首先要问“为什么阅读?”。我不同意“读无用的书”这种说法,这是在偷换概念。我们读一本好书,必定有用。一本好书,会为我们带来或愉悦、或哀伤、或清新、或浓重、或深思、或解脱等等的感受,这就是我们阅读它的“用处”,它给予我们超越经验的情感及认知体验;而所谓一无所用的书,想必是一本乏味至极的书吧。
因此,选择好书的技巧就是先问自己“为什么我需要读一本书”,这才是“开卷有益”的起点。
No.6
你的阅读习惯受到了碎片化阅读的影响吗?多大程度上?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不变?
是的,我的阅读受益于碎片化阅读,因为碎片化的信息提供了我更多的“阅读索引”。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对书籍评价,因此,可以大比例地降低“买错书”的概率。所以,任何信息都是资源,碎片化信息也是一样,资源的运用者不会为之所扰,反而可以得到它的帮助,而被资源左右者,则会在碎片信息越来越多的时代迷失方向。以前我们说“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今天我们要再加一句“不要做信息的奴隶”,总而言之,我们要做资源的主人,不要做“资源的奴隶”。
No.7
有什么书是早年觉得无趣,如今却颇有感触的?
大量的中华古籍,早年没有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古人早已建构出了如此宏大的宇宙及哲学体系,一直都在追随西方的哲学、美学、科学。如今,我已着迷于中华古籍,《山海经》(已在上海图书馆开课)、诸子百家著作、屈原著作、《管子》、《史记》,甚至各种佛经,发现它们蕴涵着先人深刻的智慧。它们与西方著述的关系,似乎是道与术的关系。
No.8
看过次数最多的书是哪本?为什么?
哎呀,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啊,我的阅读基本上穿插着互相比较和查阅,往往是几本书都摊开着,还会摊开纸张绘制架构图或逻辑图。读得最多的,当然是心理学和文史哲的书籍了。
No.9
能分享一本书给委员们吗?请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内容及推荐的原因。
推荐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吧,它契合我的大中国架构理念,书名叫《枢纽》。作者是现任教于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先生。
我常说:我们的教育体系并没有让我们认识“中国”这个概念,同时也没有让我们认识“中华文明”这个概念;我们的教育体系只让我们了解了“中原”及“中原文化”的信息。而我认为,我们非但应当在地理上确保国家版图的统一性,还要在历史和文明格局上确保中国版图的统一性,满蒙回藏汉等,缺一则无法组成完整的“中华版图”。
施展先生的《枢纽》就为我们建构了历史、哲学、经济、政治等多维度的中华版图,并且在时间轴上,也为我们解读了历史于当下和未来的意义。就用《枢纽》导言中的第二段话作为推荐语吧。“揆诸世界历史,一个迅猛崛起的大国,其崛起本身会造成所处体系的深刻变迁,过去所习惯的参照系不再起作用,基于该参照系所设定的国家目标也会失效;于是,它无法再说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往往会陷入一种深刻的身份焦虑。它懵懵懂懂地走过了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在这个路口上,倘若它能够在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中,理解到自我与世界的内在一致性,就能够将其庞大的力量转化为对世界的建设性力量,并真正成就自己的世界历史地位;否则,它将浪费自己所经受的苦难。为了真实地理解自己的处境,以避免糟糕的前景,处在十字路口的大国往往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