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孙思邈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表达发言者意愿的方式,是沟通的钥匙。语言文化更是绚烂多彩,比如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歇后语,谚语,俗语等等。尽管是一些比较普通的话语,口语,但是对后代人来说影响深远且受益匪浅。无论是在生活,工作,思想,养生等等这些方面上都能得到启迪。
我们一般听到的俗语就比如有常说的,“人狂有祸”,“不听老年人吃亏在眼前。”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并包含有一定道理。就像“人狂有祸”的意思是说人要是太过于狂妄,放肆,这样容易失去理智,那么发生祸事的概率就很大。
不管怎样做人做事都要低调,跟“言过必失”是同样的道理。“不听老年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一般老年人说的话都是要听的,因为老年人经历得多见过风见过雨的就有了经验,说的话都是有一定根据的。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养生方面的,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发达,但是人们根据一些生活常识总结出了一些正确的养生观。就比如下面的“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其实不然,我们先来说说上半句,这里的“精”指的是精气神,是一种精神上的能量。当一个人能量储备充足,精力十足的时候那么做事就会很认真,专注度就会很好,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做事的效率,从而更加成功。这里的“淫”指的是人的过度心理活动,已超出了负荷,简单来说就是想太多了,一旦想多了就会胡思乱想,使人心情低落,总是担惊受怕的。
这样一来人容易失眠就会导致精神不好从而身体就不会太好。因此总体来理解就是当我们精力旺盛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工作使自己充实,不要去想其他无用的事。这样既不会劳累,还能得到满足。同时也是体现养生之道。
“气足不思食”这里的“气”指的是人的气血,与前面的“精”有同样道理。气血充足一般体现出来的就是气色和神色好。通常就用面色红润有光泽来形容,这是体现一个人健康的标志。这里的“食”就是指的食物,连起来意思就是一个在处于气血充足健康的状况下是不会产生饥饿感。
这里可能有点不能理解,那我们反过来说就比如一个人经常感到饿想吃东西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明这个人气血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没有规律的饮食习惯慢慢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差。
最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懂得适可而止,凡事都有一个度。只有控制好这个度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尽管当代社会的节奏过快很多人面临压力,但是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要负责,不要太过于超过负荷的工作,要控制好一个度,从而保证自己的身体心理健康。
参考资料:
《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