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7月6日23时14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标志着即将“出梅”入伏,炎炎盛夏开始登场。
小暑时节,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逐步缩短,此时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地区进入炎热的夏季,对抗暑热成为了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小暑虽热,但南京人懂得用美食慰藉自己。小暑也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南京一片片水稻田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小暑难捱,农人却喜
通常来说,一般是大暑更热一些,但是大暑、小暑之间,也经常“没大没小”。有些年份大暑比小暑热多了,比如谚语里总结的: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但总体来说,小暑、大暑都是难捱的时节。怪不得,还有句谚语叫:小暑连大暑,有米懒得煮。
有江南生活经历的王羲之对此深有感触,在这样炎热的季节里,王羲之甚至没有心思写信了,于是便出现了著名的《大热帖》,只有16个字: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一一。此帖简短,意思也比较直白:天气就这样热起来了,您可以晚些做这件事(是服药、拜会朋友还是其他什么事情,不可确知)。这样的天气太让人难受了,以至于没有力气再详尽写些什么。
可就在这热浪滚滚的难捱天气,农人却希望天再热一些。“其实在农事节令里,农民特别希望这个季节下雨,希望这个季节热。一般人觉得热难受,但农民说不热不行,‘小暑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秧在田里哈哈笑’。”南京市溧水区金达谷物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沈金水说,湿热天气对水稻生长是有利的,为了能有个好的收成,热一点不要紧。
小暑黄鳝,南京有菜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随着小暑节气到来,南京不少餐馆里的“鳝菜”随之热卖。真知味酒店经理曹世倡告诉记者,“每年到了小暑前后,鳝鱼卖得太火了。”南京大惠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监李莉告诉记者,小暑节气里,南京大牌档的招牌响油鳝糊卖得特别好,“不少顾客还打包带走”。
说到“鳝菜”,不得不提一道经典南京菜——炖生敲。“炖生敲”是南京的传统名菜,据说这道菜当年还是金陵厨王胡长龄的拿手好菜。曹世倡说,这道菜的主料就是鳝鱼,虽然食材常见,制作起来却很是麻烦。鳝鱼要活杀,去骨,然后用木棒敲击,使肉质更为松散细腻,这个过程就叫“生敲”,之后再下锅油炸,炸至金黄起酥后再炖制,炖制时往往要加入五花肉片、炸蒜子、葱姜、糖盐,用高汤焖至酥烂。
为什么小暑节气要吃黄鳝呢?南京饮食文化专家马学仁告诉记者,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南京人到了小暑节气,会烧制‘五花肉烧黄鳝’,这道菜就是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了‘炖生敲’。”
闷热难受,别忘情趣
“节到小暑进伏天”,今年7月16日入伏,7月6日至7月21日为“小暑”,其间正逢“三伏”的“头伏”。现代人为了消暑,早已使出了十八般武艺,那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度过夏天的吗?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的夏天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古人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此外,古人还发明了很多冰镇食物用于消暑。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淇淋。
南报融媒体记者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