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不仅深入探讨了饮食养生的原理,还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论述了食疗与饮食禁忌等关键议题。同样,梁代的陶弘景也在其著作中强调,许多疾病都源于不合理的饮食,其危害甚至超过了声色之欲。
湖北中医药大学的专家们进一步探讨了《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方法,涉及食类选择、食量控制、五味搭配、食物寒热属性、时令季节、个体差异等多个方面。他们的研究对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饮食量对健康的影响适量饮食是关键。过多的摄入或长期的饥饿,都会对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长期过饥的状态下,人体的脏腑功能将无法得到充分的滋养,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中医经典《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饮食五味是养五脏之气、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石。而《灵枢·平人绝谷》则明确提出,长期不食饮会导致水谷精气津液耗尽,进而危及生命。因此,保持适度的饮食状态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饮食过饱会超出脾胃的消化能力,导致食积不化,进而引发各种病症。对于儿童来说,长期过饱可能造成食积化热,形成疳积,表现出食欲不振、面黄肌瘦、脘腹胀满等症状。金元时期的名医张从正曾提出“要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饮食不宜过饱的重要性。成年人长期过量饮食同样会阻碍肠道气血运行,可能诱发痢疾或痔疮。在疾病恢复期,若不注意控制食量,也可能导致“食复”,即因进食过量或食用不易消化食物而使旧病复发。
?中医对肥胖和节食的看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因食物匮乏导致的长期过饥情况已较为罕见,然而,由于主观原因如减肥或控制身材而导致的过饥现象却逐渐增多。在中医理论中,肥胖并非仅与食量相关。有些脾虚湿盛者,尽管食量减少,体重却持续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湿邪滞留肌肤所致。中医治疗此类肥胖症时,以健脾祛湿为原则,而食欲的改善往往是脾气健运的标志。因此,临床上常可见到食量增加、体重下降的病例,其机理在于脾的运化功能恢复后,湿邪得以去除,不仅控制了肥胖,还改善了食欲。
?饮食习惯的民间谚语虽然节食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达到减肥或控制体重的效果,甚至成为现代医学中的减肥手段之一,但从中医角度看,这种体重下降往往是一种病理状态,伴随着脏腑功能的严重受损。因此,民间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的谚语。
此外,《灵枢·五味》从气的角度阐述了人必须定时进餐的原因。若食物摄入不足,会导致气虚,进而影响脏腑功能,使人体易受外邪侵袭。即使某些人通过节食成功控制了体型,却可能面临面色萎黄、皮肤干燥枯槁、精神气色差等问题。可见,节食减肥的效果是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实在得不偿失。
同时,《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强调过饱对肠胃功能的损害。然而,过饱的影响远不止于肠胃。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过饱还是冠心病、胰腺炎等多种危重病症的诱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深刻认识到饮食过饱的危害,因此民间有“饮食莫教足”、“吃饭八分饱”等养生谚语。
综上所述,控制食量是饮食养生的关键原则之一。合适的食量能够确保人体获得足够的营养,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能够正常运作,维持生命的健康与活力。而过量饮食则可能导致多种病理变化,正所谓“物无美善,过则为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