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咳嗽一般可分为两类:
1.脾胃虚弱,多因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或是某些疾病引起;
2.是呼吸系统疾病,诸如感冒引起的咳嗽。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大部分是由体虚脾胃弱引起的咳嗽。
宝宝一旦出现咳嗽,家长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喜欢用止咳药、止咳糖浆等药物进行治疗,甚至有的还会通过打针、输液方法将咳嗽压下去,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这种做法虽可以暂时缓解咳嗽症状,但它同时也会使大量痰液和病菌堆积于呼吸道内,继发细菌感染,严重时还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引起肺不张、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另外,还有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咳嗽,就喜欢喂清热解*类的药,而实际上越喂小儿脾胃越虚弱,把孩子咳嗽压下去了,但下次复发更严重。因此,在未明确孩子咳嗽原因之前,切莫乱喂药物。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慢性咳嗽多因小儿脾胃虚弱,不能够运化水液,从而生痰,贮藏于肺,阻碍肺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治疗小儿咳嗽首先不是止咳,而是先调理脾胃,提高小儿机体自身调节功能。有时候调理好了脾胃,不用再用药物,咳嗽症状就消失了。脾胃虚弱的孩子多表现为面色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经常发作性的脐周疼痛,时轻时重。脾胃虚弱偏内寒的患儿还有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症状;而脾胃虚弱偏内热的患儿则大便干燥。秋主收、冬主藏,秋冬容易生热伤阴,小儿咳嗽在治疗时同样也需要滋阴润肺养胃,不能一味地清热。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治疗的方法。以阴虚咳嗽为例,此类症状干咳无痰,不容易咳出,舌红少苔,还伴有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等症状。中医辨证分析,阴虚则内热,故见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阴液受伤,故口渴咽干;阴虚生燥,见干咳无痰,喉痒声嘶。这时候治疗法则是先要滋阴润肺,而后再兼清余热。生活中常见的山药、红枣、鸡蛋等都是调理脾胃的好食材。宝贝爸妈们每日可多样化为孩子烹食,针对脾胃虚弱表现病征的孩子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专门适合孩子益气健脾的中药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陈晓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