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医院李青
一个男孩,从小爱吃可乐鸡翅,不是可乐炖的鸡翅,而是喝可乐、吃鸡翅,14岁就长到了cm,体重kg。
他妈感觉他实在太胖了,就让他减肥,可运动了没几天,体重就快速下降。他妈一看不对头呀,这体重也不按套路出牌呀!
他爸有糖尿病,于是就给他测了一下血糖,结果你猜怎么着?血糖23mmol/L,当然,这是随机血糖。
第二天,医院,查空腹血糖17mmol/L。根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mmol/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7%,符合其中一点就诊断为糖尿病。
无论随机血糖还是空腹血糖,他肯定是糖尿病无疑。发现糖尿病,首先要鉴别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尤其是儿童,因为绝大多数儿童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
通过糖耐量试验等检查,他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而不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那可是成年人得的病啊。
一
●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也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遭到自身免疫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通常需要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患病率远低于2型糖尿病,我国1型糖尿病占整个糖尿病人群的5%。
●2型糖尿病
也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俗称成人型糖尿病,多在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整体人群的90%以上。
由于年龄增大、肥胖、长期高热量饮食等原因,胰岛素受体不敏感,细胞无法对其作出正常反应,这种情况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胰腺能够分泌胰岛素,甚至早期患者胰岛素分泌过多,但因为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二
●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因素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家族聚集现象。
通过对2型糖尿病的家族分析发现:当父母之一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40%;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70%。
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的原因,一方面是一家人在基因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包括一家人有共同的生活习惯与环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父母或同胞兄弟有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6倍。
2、年龄>40岁
人过中年,胰岛素的受体老化,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3、超重、肥胖
体重指数BMI≥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肥胖者一方面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另一方面胰腺的负担加重。年老肥胖就如同一台年久失修的卡车还要超载,发动机肯定会耗损。
4、高危种族
美国的调查发现,黑色人种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墨西哥人次之,白色人种较低。华人也是高发人群,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同等的身体条件,华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白色人种的1.6倍。
5、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6、体重指数≥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育龄妇女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多毛、不孕、肥胖、月经稀少、卵巢增大等。
7、其他
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严重的精神病,或者长期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
从这些资料不难发现,2型糖尿病有遗传性,有家族聚集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遗传基因,另一方面是相似的生活习惯。
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2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但儿童不都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也不是成人的“专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儿童也会得2型糖尿病。
来源:肾病科普
推荐阅读
?打破认知!多吃蔬菜也不行?常见的四种蔬菜升糖速度过快,须控制摄入量
?「好好刷牙」就能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升高更严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