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很多营养学书上都说,孩子每天都要吃蛋奶和水果,用来补充营养。可中医的育儿书上又说,肉蛋奶和水果只能作为辅助,不能多吃,到底哪个才是对的,哪个才对孩子最好呢”?
这种疑惑很多宝妈都有,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中西方饮食观不同引发的问题。
一、中西饮食到底哪里不同?
很多人都喜欢把中西饮食作对比,争高低,其实没有这个必要。不管是哪种饮食,目的都是通过吃来让身体更健康强壮。
区别是西方饮食观是根据营养需求选择食物,东方饮食观是根据自然环境、自身体质及食物的性味归经选择食物。
1、摄入和有效摄入的区别我们每天需要摄入必备的营养素,需要的量就要从食物中换取。
西方饮食观考虑的是摄入需求,就像一个有着精确刻度的仪器。孩子需要40g蛋白质,那就给他吃含有40g蛋白质的食物。
东方饮食观则讲究天人合一,看的是食物吃进去能不能为我所用。考虑的是实际的摄入量,是吃进去以后能被吸收的量。如果吃进去40g,最后被吸收的只有20g,那孩子长期缺乏这些必备的营养怎么能长得好?
2、看待食物的角度区别你一定听说过,螃蟹是寒凉的、橘子吃多了会上火、晚上吃生姜犹如吃砒霜之类的话。
站在西方饮食的角度来说,哪有什么寒凉,橘子就是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而已,白天的生姜没*难道晚上的生姜就有*吗?
咱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来说谁都没有错,只是对食物的属性理解不一样。
西方饮食:西方饮食看待食材比较简单粗暴,都以食物内含的营养结构为准。
按营养结构可以分为:高蛋白食品、高维生素食品、高纤维素食品、高脂肪食品、高糖食品等;医院也有专门按营养价值的饮食:低盐低脂饮食、要素饮食、高蛋白、低蛋白饮食等。
橘子就是橘子梨就是梨,都是树上摘下来的你和我说什么生冷寒凉?对不起我们不懂。
东方饮食:中医饮食讲究性味归经。性指的是食物的生冷寒凉属性;味指的是酸甜甘辛咸;归经就是食物吃进去之后,会归属那一条经络。
我们用两组食材比较做例子。
春笋和冬笋都是笋,营养成分也差不多,但因为生长的时节不同属性也不一样。春笋归肝经,冬笋则归肾经。
橘子和梨都是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水果,寒热属性却大有不同。橘子温热,梨子偏寒凉,如果吃水果只考虑补充维生素而不考虑孩子的体质,那吃到最后伤的还是孩子。
二、温热寒凉VS高营养
温热寒凉各种属性的食物,都有高营养的代表。咱们只要对两种饮食观有大概了解,在适合孩子的体质和情况的前提下,选择尽量合理又有营养的饮食就可以了。
1、因地制宜不知道宝妈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广东人爱煲汤,湖南人爱吃辣,北方人爱吃面食?
决定这些饮食习惯的背后除了口味,更多是的地域环境。
广东全年的气候大都潮湿暑热,人们日常作息中无形中损失的津液会比较多,配以合适的汤料熬成的汤水,既容易吸收,又能滋补身体。
湖南自古被称为“卑湿之地”,气候多雨潮湿,中医认为辣椒有御寒、祛风湿的功效。
所以辣椒对于湖南、四川、贵州、重庆这些气候相近的地区来说,可不仅仅只是口味偏好。
北方人吃面食,一方面是和盛产麦子有关,另一方面是北方气候大多寒冷,面食既能提供很多热量,还比肉类好消化。
在给孩子选择食材的时候,要因地制宜。有营养的东西多了去了,可并不适合每个孩子。不相信你让生活在北方的孩子天天吃辣椒试试,保准会上火。
2、因时制宜现在的农业科技越来越发达,应季的、反季的蔬菜水果几乎都能在大棚里找得到。
对反季蔬果咱们不偏不黑,但如果能吃长在地里的应季蔬菜水果,那是最好不过。
中医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咱们吃食物,不仅仅吸收它的营养价值,更是要吸收植物从自然界获取的阳气。很多反季蔬果都在大棚里培育,还谈什么精华谈什么阳气呢?
3、因人而异每个孩子都会吃牛奶鸡蛋补营养,可偏偏有人一吃就过敏;螃蟹本身是很滋补的食材,可很多体质寒凉的孩子偏偏一吃就会拉肚子。
同一种食材,可能是你的补药,却是我的*药。这种情况并不是食材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体质不同导致的。
很多不合适的高营养,吃进去就是对脾胃的负担,对体质的伤害。
中西方的饮食观之所以不同,是基于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得出来,最适合自己的饮食观念,没有对错之分,也并不是水火不容。了解孩子的切身情况,理智的选择适合孩子的食材,才是最适合孩子的饮食观。
PS:
很多宝妈都向六师妹反应,想给孩子做很多好吃的,可就是不知道怎样才合适才真的对孩子好。
噔噔噔!
六师妹要给有烦恼的宝妈推出宝宝饮食神器了——国家高级育婴师、公共二级营养师丁雅婷老师的饮食课程!
课程内容从刚出生吃母乳,到孩子添加辅食、吃饭遇到的常见问题、中西方饮食观、四季的饮食调理都有。
就连该吃些什么都有介绍,宝妈再也不用担心不知道给孩子做什么了!
原价现在只要39.9元!一共38节课,也就是说一节课1块钱,就能在家学习怎样给孩子最好的饮食调理,是不是超划算?
识别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