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很常见的问题,但事实上引发腹泻的原因却相当复杂。这可难倒了不少新手爸妈:
宝宝拉肚子总是反反复复,该咋办?
经常拉肚子会是什么原因呢?
需要马上忌口,暂停母乳或奶粉喂养吗?
可以吃点止泻药、益生菌吗?
……
想让娃的腹泻症状得到缓解,就得找到原因,再对症下药。今天家太太就来给大家支支招!干货满满,建议收藏~
一、判断宝宝腹泻家长们应该依据排便次数的增多和大便性状的改变,来判断宝宝是否腹泻。同时,除了腹泻之外,还伴有呕吐、腹痛、发热、烦躁不安、哭闹、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口干舌燥、尿少等症状。
判定宝宝是否腹泻,主要看以下2点标准:
?大便性状出现变化: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
?大便次数比平时多:≥3次/天
举个例子:本来宝宝每天都拉2次,大便性状正常。今天突然拉了4次,但大便性状还是正常,那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诊断为腹泻。如果宝宝今天的大便次数跟之前一样2次,但大便性状解稀便或者水样便了,那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腹泻了。
注意: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排泄“糊状”大便,或是宝宝经常排泄松散未成形大便,不算腹泻哦!
二、宝宝腹泻原因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3种:
细菌感染
宝宝若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者用不干净的小手放在嘴里,容易受细菌感染。便便可能会变为稀糊样,或带有粘液和脓血、并伴有恶臭。常见的致泄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等。
病*感染
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感染病*后引起病*性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者蛋花汤样并伴随发烧、呕吐。常见的有轮状病*感染、诺如病*感染等。
非感染因素
01喂养不当①喂养不定时
②吃太多、吃太杂
③频繁更换奶粉品牌
④添加新辅食
⑤食物不易消化吸收
⑥食用生冷或者较凉的食物
02食物过敏牛奶、大豆(豆浆)、鸡蛋(蛋白)及某些食物成分过敏。
03乳糖不耐受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等双糖酶缺乏,乳糖酶的活力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04药物副作用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消化道以外的感染以及长期使用抗菌素也会引起小儿腹泻。
腹泻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发生的腹泻常与饮食不洁有关,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9月以后出现的蛋花汤样腹泻,考虑是轮状病*肠炎,此病多发于2岁以下的孩子。如果是幼儿园集体发病,除了食物中*,还有可能是诺如病*感染引起的。
三、出现腹泻如何处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看医生:
有血便、脓血便
严重腹痛(小婴儿表现为哭闹烦躁难哄)
高热(3月龄38℃以上,3月龄39℃以上)
大便量多、尿量少、精神差
出现脱水症状,如6-12小时未排尿
频繁呕吐,持续呕吐12-24小时或呕吐物看起来呈绿色、带有血丝或呈咖啡渣状
01及时补液腹泻时,水分进入肠道后还未来得及被吸收就排出体外了,所以人体会出现脱水的症状。
《中华儿科杂志》发布指南推荐:从患儿腹泻开始,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个月者:50ml;6个月-2岁者:ml;2-10岁者:ml;10岁以上的患者随意)直至腹泻停止。
轻中度脱水可以通过口服来补液,用口服补液盐兑水给孩子喝,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在家里给宝宝服用补盐液,最好是宝宝能喝多少喝多少,一天内少量多次服用,直到腹泻停止;如果宝宝中间出现呕吐,可停几分钟后再慢慢喂。
宝宝不同程度脱水时的临床表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腹泻时大便丢失锌增加、组织锌减少,补锌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腹泻,减少腹泻病复发。
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10mg;
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20mg;
共10~14d。元素锌20mg相当于硫酸锌mg、葡萄糖酸锌mg;
02调整饮食未添加辅食的宝宝,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法,帮助宝宝调整肠道状态,不要强迫宝宝进食。已添辅食的宝宝,可以喂一些稀粥、米汤之类的清淡好消化辅食。
另外,还可以考虑给孩子使用含有益生菌的产品,一些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的生态平衡,控制腹泻。
呕吐严重者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宝宝发育以及胃肠道本身黏膜、细胞的修复都需要营养的支持,但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
注意:不要给宝宝服用含糖饮料,如果汁、碳酸饮料、甜茶等,可能会引起渗透性腹泻和高钠血症。
03其他护理①注意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减少宝宝与外人的接触、少吃手等。
②避免无菌。不要使用消*剂和消*纸巾,要增加宝宝的环境耐受力。
③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有一定副作用,滥用抗生素可能加重宝宝腹泻。
④接种疫苗。主要指轮状病*疫苗,接种后再次患有轮状病*感染的几率会大大减少,即便感染了症状也较轻微。
⑤接种疫苗。建议根据轮状病*流行季节,及时为宝宝接种轮状疫苗,以预防轮状病*性肠炎。2月至3岁婴幼儿可选择接种。
如果精神状态等一般情况还不错,食欲不受影响,没有高热、烦躁、尿量减少等症状,可以在家治疗。婴幼儿要勤换尿布,避免臀红、尿布性皮炎发生。
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量的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还要注意观察病情,如果宝宝在家治疗护理期间病情不见好转,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内容仅做知识科普,不代表任何医学诊断
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