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渊源流长,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对于世界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我国的饮食文化也将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地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人员流动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几十年,人口迁徙已经成为常态化,东西南北的人群都互相交替,融入当地的生活习惯,适应着彼此的生活环境、气候、甚至是社交礼仪习惯。饮食文化也将在这种长期的融合浸透中,失去各自家乡的鲜明特色。同时,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特点也会逐渐变淡、消亡、甚至变成一堆大杂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人们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的总和。随着南北人口的大量迁徙,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与适应,使得四川与湖南人将不再是麻、辣重口味的代表,取而代之的是不咸不淡的五味杂陈;广东、港澳台的人们也将不再以清淡为主,取而代之的也将是麻辣与清淡共生,咸苦与辛香共存的味道;江、浙、沪不再以清、甜为主,最后也只能是酸、甜、苦、辣一锅烩;四川人将没有了纯粹的大碗茶,茶馆里也将看到广东、港澳人士才有的精致的茶几和茶具。东北人不再是貂皮大衣裹身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看看深圳海南冬天的街头你都有一种感觉:仿佛这两个城市俨然成为了东北三省人的某一个城市,因为,他们都逐渐无法习惯家乡滴水成冰几乎半年的寒冷气候,举家大“逃亡”,因为中、青年人早已在只有春夏“两个季节”的南方繁洐生息了几十年……凡此种种,家乡,已经在这一代和下一代人的潜意识里逐渐淡化,身体的适应能力和心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远方家乡的一切也变得逐渐陌生、模糊起来……我身边的同事既有东北的、也有湖南湖北的,还有江浙沪的。每当聊到在广东、海南的老乡开的普通酒楼、饮食店、路边摊有关吃喝味道的话题的时候,几乎都有一种感觉:这些都不是正宗的家乡味,味道都奇奇怪怪,既不像家乡菜,也不像本地味,总之,给人一种华而不实、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的印象。无奈,民以食为天,再难吃,遇到三五好友聚会,总不能让主人尴尬难堪吧?好在,大部分打工人都选择了自己回出租屋自己煮饭炒菜吃,除非万不得已,才会点外卖吃快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我有一个亲戚,从四川远嫁到广州,每逢我过年没有回老家,都会被应邀到她家吃团年饭,主人也十分地热情好客,特意让亲戚做了一些川味菜来照顾我们一家的口味,同样,我们也报以相同的礼遇,总是要请教对方的家人,做些清淡的菜肴。这样就较好的避免了主人待客不周的难堪。
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而一个地方特色的特点尽管与“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与一个地方吃的特色文化还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我国近年来,大力提倡保护地方方言土语,就是因为它正在逐渐消亡的原因,而具有地方特色饮食习惯的逐渐消亡,也代表着本地饮食文化,也完全有可能因为逐渐消亡,从此变得没有本地饮食历史文化传承的本来意义。
尽管中华民族向来都有包容心、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但总的来说,它还是由各种特色、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机组合,集各家所长表现岀来,统一传承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因此,个人认为,地域饮食文化大有在未来的二十年中逐渐消亡,急切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口味的菜肴和口味,在创新中让真正正宗的地域饮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远源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