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
shanxinoodles
说起山西美食,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面食,
在其他省份人眼里的面条是一道菜,
在山西人眼里面条是文化。
为什么山西人这么爱吃面食呢,
这首先要从历史上的山西来说起。
山西面食起源
山西,地处内陆*土高原,汾河岸外,群山连绵,耐旱五谷,野蛮生长,自古有“小杂粮王国”的美称。
早在周代,《周礼·职方》就记载:“像州、并州宜五种。”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面食文化模式发展。
气候条件:盛产粮食的同时,山西却因为多旱少雨,气温低,很多地方都不适宜种植蔬菜,除了少数几个品种外,吃菜几乎成为了一种奢侈。比如说,在山西一到秋冬,家家户户都会腌制西红柿酱,就是因为冬季缺少蔬菜,而西红柿酱与面条是绝配。即便现在物质充裕了,很多人家仍然保留了这个习惯。
地理位置: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北有恒山和长城、南有中条山和*河,山西自古以来地理封闭性较为明显。这样的地理条件制约了山西食材和饮食文化与外界交流,但也使自身的饮食文化悠久传承。
面食种类
山西面食种类多样,这就归功于山西的巧媳妇儿,能用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魔术般变幻出各式各样的面条来:剪刀面、剔尖儿、饸饹面、手擀面、荞麦面、炒卤面……
我们接下来就将分三期的形式细说山西的面食究竟怎么分、真的有那么多种类吗?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真的有那么好吃吗?
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在面的汤卤酱料上下功夫,山西的面条把形状的变化摆在区分面食种类的首位。
形状不同,则口感迥异。
在很多人的通常印象中,超市里随处可见的机制筒面,称为面条。但面食之于山西人,早已超越了食物和果腹的范畴,变成了一种指尖上的艺术。
(形态多样的山西面食)
接下来
我们就从面条形状上来细细划分一下
山西面食的种类丰富之处吧!
1
刀削面
三晋大地风味面食榜上,刀削面独树一帜,削面师傅如同大将*,阵前立马横刀,“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看厨师削面如飞,宛如欣赏一次民间艺术表演。
刀削面,大概是全太原全山西,乃至在全国都有知名度的面食了,不过在太原本地,刀削面倒并未艳压群芳,而是和其他类型的面平起平坐。
削面的过程,手起刀落,根根分明,入水精准。仿佛是一场大师级别的表演。据说刀削面是元代时汉人不被允许持有菜刀后,民间智慧投射在饮食上的产物——不给用刀切面条,那就捡块铁皮,用铁皮削面条呗。手起刀落,秋风扫落叶般,在深藏功与名的面馆师傅手中,面团顷刻间化为一根根银白色的面条,鱼贯入锅。正可谓“一手掌乾坤,一削开江湖”。这出神入化的手法,是刀削面最大的传奇。
削面入水,片刻后,滚水中捞出根根分明、劲道有力的面。泼上秘制肉臊卤汁,或者家常西红柿鸡蛋卤汁,趁着热气夹起大口吸溜,看似劲道爽滑的面条滋味却绵软好嚼,易于入味又易于消化,既有了面儿又有了里儿,几分钟就能风卷残云一碗下肚。
2
剔尖
当第一次听到剔尖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联想到牙签,而剔尖的形状,也真跟牙签有几分相似。
剔尖,又名剔拔股、剔八股、拨鱼。顾名思义,制作这种面食时,手法是“剔”。
将面团摊薄在特制的板子或盘子上,用特制的筷子沿板子边缘将面团条状剔出入沸水,如同煮面条一样煮熟即可,面的形状通常是中间略粗,两头细长,所以名为剔尖。
当然,不能忘记滴上几滴山西老陈醋,这样面条的面香,调和的卤香,陈醋的酸香,三者味道融合的恰到好处,难怪这是太原人最家常的一道面食了。就这么一碗看似再普通不过的面食,味道却丝丝入扣,有种*土地的厚重。
3
莜面
莜麦是一种地域性特殊作物。山西的气候大陆性强,寒冷干燥,水稻是不可能生存的,甚至小麦在山西的北部也逐渐无踪可循。这时更加耐寒、耐旱的莜麦就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莜麦炒熟后磨成粉,即成莜面。
和大地同样色彩的莜面,在山西人的手中,幻化出各种形状,成就餐桌的美味。这些年借由某几个风靡全国的餐饮品牌,莜面栲栳栳和莜面鱼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莜面栲栳栳
《风味人间》里也展现过莜面栲栳栳的做法——莜面支链淀粉少,烫面团增加了它质地的延展性。碾薄面片,轻轻一甩,两头一搭,形成斗状,上锅蒸熟,既可以拌上西红柿或肉臊子卤汁直接吃,莜面口感劲道,富有韧性,和软滑的刀削、剔尖比,是另一种别样的滋味。
▲土豆栲栳栳土豆栲栳栳则是栲栳栳的另一种延展做法,蒸熟莜面后不是拌上卤汁直接吃,而是和炸土豆片一起炒制,作为一道菜,咸鲜可口。
▲搓莜面鱼鱼莜面鱼鱼,则是和栲栳栳不同的另一种形状,它也是完全手工的产物,揪下一小撮莜面团儿放在案板,用手面轻搓,力道拿捏的必须恰到好处,成为一个mini版的小金鱼状,撮出一碗来,既可以蒸后拌卤,也可以煮后拌卤。
4
饸饹面
饸饹,读音为“和乐”。饸饹面也是有着诸多版本传说、和某些帝王联系起来的主食。相比上面其他用手工或者简单工具做出的面食,饸饹面的制作工具比较“高级”,名为饸饹床子。
饸饹床子的形状有点像巨大版的压蒜器,有长柄和模子。把小麦面混合玉米面/高粱面/荞麦面的面团,放入圆柱形的模子里,运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挤压成长条。饸饹床子架在灶沿上,下面起一锅滚水,面条成形后直接入锅。吃法和其他几种面一样,煮熟后加卤汁,成汤面或拌面。
5
擦面
擦面,也叫“擦蝌蚪”,因用擦子擦出的面在沸腾的锅中上下翻腾,犹如蝌蚪在池中嬉戏而得名。
它是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从擦子漏下掉入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浇头、打卤食用。其形状独特,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游入胃海,口味清淡,易于消化吸收,适于老年及牙齿不良的人食用。
6
猫耳朵
有人玩笑称道,山西人每吃一碗猫耳朵,就会有无数猫猫失去耳朵。(谣言真是谣言)
猫耳朵是山西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其并非如名字所说用猫耳制成,只是因形似猫耳,故名猫耳朵。
将面捍成大片,再切成方形小片,然后将小片面对角捏合即成。捏好的猫耳朵煮熟后晾凉,既软又筋,再烩入用韭菜、蒜苗、生姜、海带、粉条、白菜丝、西红柿及各种调料配制的菜汤中,并兑入少量牛汤、鸡汤,耳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和,别有风味。
7
包皮面
包皮面,亦称“金裹银”,是晋中、吕梁、忻州等地区的家常面食之一。其做法很简单,用四季水(夏凉、冬热、春秋温)先和白面,饧面的同时,再用四季水和高粱面或玉米面。两种面和好后,就可进入下道工序了。将白面面团擀成厚面饼,再把红面面团或玉米面面团放在白面饼上,像包包子一样用白面包住红面或玉米面,收口朝下,用手掌略略压扁,就可擀制了。将面擀薄后,撒上面泼,卷在擀杖上,用刀划开,然后切成面条就可下锅了,宽窄随自己的喜好而定。
面捞出来,可以炒着吃,肉炒,蛋炒,豆芽炒均可。若用酱调,炸酱和西红柿酱都很般配。如有羊肉臊子,浇在荞面包皮面上,那是绝配。当然,吃清汤面或酸汤面,也是不错的选择。包皮面在面食中,称得上是“万人爱”,总是让人吃了还想吃。
山西的面食据说有多种,
分条缕析起来,可能要长篇大论写成论文。
你有什么对于山西面食的回忆吗?
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你的面食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