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饮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今天吃货节吃是本能,怎么吃是文化
TUhjnbcbe - 2023/7/22 22:16:00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食品主美而忌丑,因而被称为“美食”。

吃在中国,一饭一蔬,皆有讲究。

今天是5月17日(5.17我要吃)吃货节,

吃是本能,怎么吃是文化!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夫子

就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意思是说粮食越精细越好,

肉切得越细越好。

他还有“八不食”之说: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可以说,孔子对食物从火候、刀工、

卫生等方面都做了要求。

此后,历史上的吃货们层出不穷,

一个赛一个的讲究。

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

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

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成就标准的吃货做派。

而战斗力最强的“吃货”当属曹操。

一代枭雄的曹操写了一部

与美食有关的书,叫《四时食制》。

由于年代久远,留存至今的还有十二篇,

不仅描述了各种鱼类的外形,

还有味道、烹制心得等。

如果放在当下,曹操一定是知名美食博主,

有吃遍天下之志。

后人们把孔老夫子“有态度的吃”

这一伟大精神发扬光大。

这群人中的典型就是苏东坡同学,

衣带变紧终不悔,美食养得体渐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鱼逆流而上产卵的时候最为肥美,

只有真正的吃货才会想到。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午茶时,雪白的泡沫飘浮在茶盏上,

蓼芽与蒿茎鲜嫩嫩地装在春盘里,

一切都那么美好。

他一生写了近50首跟吃有关的诗,

相当于近50集《舌尖上的宋朝》。

总之,历史的上无数吃货们反复向我们

陈述了一个事实:

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吃。

吃是本能,怎么吃是文化!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从此,诗与礼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气度。

后来,为记取孔夫子的教诲,

孔家后人用孔府门前的两个杏树的果实

作成一道菜,命名为“诗礼银杏”。

鲁菜中的孔府名菜-----诗礼银杏。

厨师用金瓜、板栗、银杏泥做成冻状,

再雕成打开的书页形式,

将40颗用蜜汁烤过的银杏嵌入书本中。

书本清凉,银杏甜软。

中国的餐桌上,礼为上;

中国的生活里,诗为本。

诗与礼,是我们的文化,

更是我们的饮食。

一道菜名,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是一种期盼。

当年项羽为虞姬设宴,“龙凤烩”就是主菜。

后来项羽四面楚歌,虞姬自刎而死,绝恋终成死别。西楚霸王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于是有了苏菜中的“霸王别姬”。此菜原名“龙凤烩”,现多用鳖和鸡烹制,造型别致,酥烂醇厚。

中国人,善于将情感炼化在珍馐中,当我们吃着饕餮美食时,更是在回味一段往事。

千年前,诗人元稹被贬谪到四川通州,某一日饮酒解愁,店家端上了一盘牛肉。

元稹见其薄且香,夹起对着灯光一看,竟可透光。

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看到了幕后的百味人生。

当即命名为“灯影牛肉”。

川菜中的灯影牛肉。灯影,是中国人的美丽意像。灯,是繁华烟火,灯影则是这热闹的投射。

元稹写过灯影:“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

吃着灯影牛肉的他,也许想念洛阳的繁华了吧。

吃这道菜,不妨也夹起一片对着灯。那肉片透着的微弱光亮,许是中国饮食中对热闹的向往,是对团圆的期盼。

当年名菜代言人乾隆微服私访时,让厨师泡龙井茶。但厨师失误将龙井茶叶当葱花放入了虾仁里。后来乾隆一尝,龙井的甘香扑鼻,虾仁晶莹剔透,不禁惊叹:“龙井虾仁,好菜。”

于是,又诞生了一道浙菜中的“龙井虾仁”。

龙井是诗,虾仁似玉,龙井虾仁正如春风微拂的西湖,清流银波,柳叶飘香。

品这道菜,品得正是传统文化中最诗意的存在。

徽菜中的“老蚌怀珠”,用甲鱼及鱼丸烹制而成。

曹雪芹擅做此菜,有一回朋友宴客让他做这道“老蚌怀珠”。菜出锅后,只见一只像蚌壳一样的甲鱼,刻着刀纹,用筷子启开鱼腹,却看到里面有明珠数颗,晶莹光洁。

《红楼梦》里的珍馐名馔,精致有风情,但越是如此,越衬出那白茫茫的苍凉。

中国人浪漫到连菜名都富有意境,就如这道湘菜中的“蝴蝶飘海”。

一般蘸着酱料现涮现吃。涮时可见鱼肉渐渐收紧,夹起来时就像一只蝴蝶摇曳着飞过汪洋大海。

鱼变成蝴蝶,有北冥之鱼变大鹏的壮阔意境,也有晓梦迷蝴蝶的飘渺迷幻。

我们对风物的感知,根植于对生活的热爱。赋予菜肴精致的意境,也是对日子过得越来越美好的强烈盼望。

哪怕是最平常的市井,也有最真挚而动人的美味。

只有认真生活的人,才配得起岁月给予的宠爱,

中国古代最讲究的食客,莫过于清朝的袁枚,他写的《随园食单》不仅介绍了许多南北菜肴及名茶名酒,还讲了不少饮食之弊,其中有各种细微之处值得在意。

戒外加油。

平庸的厨师做菜,动不动就熬上一大锅猪油,在上菜时浇上一勺。俗人以为多吃些油水有好处,这样吃简直如饿*投生。

戒同锅熟。

不能把不同的东西同锅煮熟。

戒耳餐。

袁枚说:“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腐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

好听、好看却不好吃,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戒目食。

所谓目食,指的是贪多的弊病。袁枚以为菜肴不必求多,多必不精。一个名厨费尽心力,一日之中所能做出的好菜,也不过四五样,再多就是应付而已。

戒穿凿。

违背物性,过于工巧。“燕窝佳矣,何必捶以为团?海参可矣,何必熬之为酱?”他认为食物应该尽量保留其本味。

戒停顿。

菜要随做随吃,做与吃之间不能停顿。

“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绮罗,亦晦闷而旧气可憎矣。”

戒暴殄。

暴殄者有时运用物料不完全,取一部分而弃其大半。

“烹甲鱼者,专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鲥鱼者,专取其肚而不知鲜在背上。”

戒纵酒。

酒筵上饮酒不可过度,否则再好的菜肴也吃不出什么味道了。

戒强让。

强让就是过分殷勤地劝菜。

“治具宴客,礼也。然一肴既上,理宜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让之?”

戒走油。

这是对厨师烹技的一个基本要求:

“凡鱼、肉、鸡、鸭,虽极肥之物,总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汤中,其味方存而不散。若肉中之油半落汤中,则汤中之味反在肉外矣。”

戒落套。

“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

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有八小吃之称,有十大菜之称。”

袁枚以为这些套路用于娶亲和敷衍上司还凑合,用于家居欢宴和饮酒赋诗的宴席,就不成了。“必须盘碗参差,整散杂进,方有名贵之气象。”

戒混浊。

菜肴须清鲜,即便浓厚,也不可混浊。

“同一汤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搅浑之水;同一卤也,食之不清不腻,如染缸倒出之浆。此种色味,令人难耐。”

戒苟且。

做什么事都不能马虎,饮食更是如此。厨师也有怠惰的时候,需要经常提醒。

餐桌上的方寸之间,舌尖上的一饮一啜,感受食物的变化,体察天地与自然的法则,

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宝。

吃货节,以吃货的名义重拾我们的文化,留给我们今人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更有饱满的精神能量。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吃货节吃是本能,怎么吃是文化